阴影
阴影 阴影
T29版:纪念特刊·花繁叶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本报与铁军同受阅
报人风采
新闻网广告
1995:“灾区纪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本报与铁军同受阅
本报记者 刘爱国
  “铁军”接受检阅。 记者 涂侃 摄
  翻开1999年10月2日的洛阳日报,头版头条是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一个新型主战坦克方队威风凛凛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再配以通栏大标题:“为了这光荣与辉煌的时刻——驻洛‘铁军’参加首都国庆阅兵训练纪实”。

  翻开当天报纸的二版、三版、四版,全部是“铁军”参加首都国庆阅兵的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读来令人振奋。

  国庆阅兵虽是全国全军的一件大事,但作为地方媒体,洛阳日报为何拿出这么大的篇幅进行报道?作为地方媒体记者,如何进入戒备森严的阅兵现场?在阅兵村训练场和阅兵时刻,本报记者是如何深入采访,在展现“铁军”光荣与辉煌的同时,也充分展示洛阳日报人风采的?

  本报记者与“铁军”同行

  王伟,原“铁军”宣传干事,目前在济南军区某部任职。近日,王伟得知洛阳日报为庆祝创刊60周年回顾大阅兵报道经过时,感到很激动。当年采访大阅兵时,他和洛阳日报记者涂侃一同采访,并肩作战。

  王伟说,1999年初,“铁军”受命组织3个方队,参加建国50周年天安门国庆阅兵仪式。为了记录下这段珍贵的历史,部队决定,邀请曾在长江抗洪抢险前线与他们患难与共的洛阳日报记者前往协助采访。洛阳日报迅速作出回应,决定派当时的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涂侃随军采访。

  北京“阅兵村”对于媒体采访特别是地方媒体采访有严格的限制。“铁军”就把涂侃随军参加抗洪采访的事迹向上级作了汇报,为了便于工作,上级机关特批涂侃为“名誉少校”,并给他配发了证件和军装。就这样,“涂少校”三进北京阅兵村,历时两个月。他与战士们一起住在室温40℃的铁皮房内,每天跟战士走向室外气温高达50℃的训练场,在表面温度70℃的战车上爬上爬下,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图片。

  1999年10月1日清晨,为写稿子几乎彻夜未眠的涂侃泡了包方便面,用凉水冲了一下头,上午8时前准时坐在电视机旁,收看实况转播,为报纸准备阅兵现场的背景资料……

  10月2日的洛阳日报以50周年国庆特刊方式,用4个整版刊登了“铁军”受阅的新闻,并配发了《为了这光荣与辉煌的时刻》、《走进阅兵村》等图文并茂的长篇通讯和《铁甲雄师壮军威》图片专版;洛阳晚报以《七十二年南征北战,今日受阅又显神威,“铁军”今过天安门》的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给洛阳人民介绍了钢铁之师的威武形象,奉上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

  洛阳日报经受住了检阅

  当年参加大阅兵的何仁文,现在仍在“铁军”某红军团服役。何仁文在阅兵村时和我社的摄影记者涂侃睡上下铺。他说,刚开始,他对记者能否经受住军营采访的艰苦考验持怀疑态度。

  何仁文说,阅兵村内的房屋,是随时可以拆卸的活动房,屋顶和墙壁是薄薄的铁皮包着的刨花板,几十米长的房子用钢管、角铁连接固定,中间隔开就成了官兵们的宿舍,每间宿舍20多平方米,上下铺住12人。

  1999年盛夏的北京,热浪翻滚,百年不遇的持续高温使阅兵村的简易房成了不折不扣的蒸笼。在阅兵村的6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晚室内热得让人难以入睡,官兵们只好不停地往身上浇凉水降温。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记者涂侃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传照片,很快变得又黑又瘦。一次,部队首长来看望他,动员他搬到有空调的首长指挥部住,他说:不和战士们一起吃住,怎能拍摄到反映他们艰苦训练的真实场景?遂婉言谢绝了。在拍摄装甲车方阵演练时,车内温度达到52℃,涂侃一连几个小时蹲在装甲车内,全身衣服湿透。

  1999年国庆阅兵时任“铁军”副政委、如今已调往洛阳军分区工作的徐国民说,1999年10月1日,伴着雄壮高亢的《战车进行曲》,“铁军”3个方阵的铁甲洪流隆隆驶过长安街,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洛阳日报记者全程采访、及时报道这一重大事件,体现了一张地方报纸的不凡气魄、积极参与重大事件报道的勇气和前瞻性。这次阅兵,展现的不仅是“铁军”官兵的风采,也展现了洛阳日报的风采。

  本报特稿提升报社形象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拿出这样大的篇幅来集中报道大阅兵,编辑也是煞费苦心。当时的《洛阳日报·星期天刊》编辑们接到任务后,联手一线采访的摄影记者涂侃,周密策划了这次历史性的报道,把阅兵式报道做大做强。

  用4个整版刊发阅兵的新闻和图片,这在洛阳日报的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在一次地市报纸工作会议上,许多报社负责人纷纷询问当时的洛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子厚:国庆50周年阅兵的新闻,其他报社都是采用新华社播发的通稿,洛阳日报是从哪里搞来的“本报特稿”?王总笑而不答。

  报道发出后,在全军内外、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国地市类报纸同行对洛阳日报的“大手笔”羡慕不已,星期天刊的编辑们感到无限自豪。他们说,阅兵是全国全军关注的大事,推出这样的巨作,不仅吸引了读者眼球,密切了军民关系,还考验了编辑、记者把握重大题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洛阳日报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