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7版:纪念特刊·雨后新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报人风采
火红年代 激情岁月
采访生涯忆旧
滋养我成长的一方圣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采访生涯忆旧
原副总编辑 黄秉忠
  光阴荏苒,我从事新闻工作转眼已经过了50年。

  我参与过洛阳市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如1959年11月1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落成典礼、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先进事迹采集、洛阳建筑机械厂造出小拖拉机等。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主要担负全市地方工业的采访报道,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深夜徒步远行为一稿

  那是大办钢铁的年月,洛阳钢厂已建成投产。国庆节前夕,我去采访炼钢工人创高产、迎国庆的情景。深为工人们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感动,我决定连夜赶回报社,写一篇报道,争取国庆节当天见报。

  那时的洛阳日报社,在中州路定鼎南路口西侧,距关林钢厂少则有5公里路程,没有公共汽车代步,也无出租车可觅,更不像现今报社有采访车、公务车可派,当时报社还没有自己的汽车,更不知电脑传稿为何事。时过午夜,如何尽快回到报社成了大问题。按说似可请求厂方调动生产用车送一送。可是,我当时一没体验到记者有如此能量,二则不想厚着脸皮求人。心一横,我撒开两腿往回走,急奔一个多小时,气喘吁吁地赶到报社,已近凌晨两点。

  向责任编辑刘志章说明我意后,他说:赶快写。我一挥而就,成稿一篇,经编辑送审,也获通过。由于当天稿挤,我的那篇报道没能如期发出,10月2日报纸又依例休刊,再出报时已经失去时效。厚道的刘志章同志曾为这样一篇得来不易的稿件未能见报深表遗憾。

  厨房案板上的工作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采访工作中,只接受过一次宴请。那是第一拖拉机厂落成典礼那天,厂方设便宴招待各方来宾和记者。这是我当年仅有过的一次。

  在交通条件很差的时期,出外采访误餐是常事。怎么办?多数是到被采访单位的职工食堂排队买饭吃,或者到小饭店吃碗面条。遇到特别热情的采访对象,采访未完,一看到午餐时分,他们非拉着去食堂进餐不可。不过均以饱为限,从不额外破费。

  这种简单、节省的用餐招待,最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次,是在洛阳木工厂。当时厂长张合接受采访,到中午意犹未尽,约定午后再谈。张合领我到职工食堂,让炊事员打了一小盘炒肉丝,取两个馒头、盛一碗小米汤,放在灶火边的案板上,拉过一条窄窄的长凳,让我就着案板独自享用。这一顿饭,我吃得特别香,至今回味,仍似觉余香在口。

  一次刻骨铭心的无效采访

  1961年1月31日,洛阳阴天,偏西风4至5级。我带领记者李绍通,各骑一辆自行车,顶风去涧西陶瓷制品厂采访。

  正值西风刮得紧,蹬车西行很是费劲。陶瓷制品厂在洛阳轴承厂后面,一路五六里,一段土路坎坷不平,加上逆风受阻,行进十分困难。好不容易到了厂里,厂方告知:报社打来电话,要你们马上回去。

  我心想:能有什么大不了的急事?顶风蹬车这么远,就是回去也该歇歇才能走。管他呢,既然来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完成采访任务再说。跟李绍通同志一商量,他也是这般主张。于是,我们按既定计划进行采访。这次采访很顺利,素材生动而充实。

  我窃喜不枉此行,虽然吃了苦,受了累,但得到了回报,将是一篇颇有分量的报道。当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回到报社时,却迎头泼来一瓢透心凉的冷水:报纸停刊了。

  原来,当时出报用纸供应十分紧张,河南省委决定,除《河南日报》外,市级报纸只留当时交通、通讯不便的南阳一家。这一天,记者出发采访不久,报社就接到了停刊通知。为了避免无效劳动,迅速告知记者停止采访,却又暂时不能对外透露停刊消息。因而导致只说马上回来,不说所以然,而我们呢,做梦也不会想到报纸会停刊。

  办报几十年,我经历过多少次无效采访?每一次因由何在?很多我已经淡忘了,也无从深究,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