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22版:纪念特刊·花繁叶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报人风采
追寻赵春娥的足迹
新闻网广告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追寻赵春娥的足迹
本报记者 石蕴璞
  1982年5月19日日报报道赵春娥内容。石蕴璞 摄
  赵春娥这个名字,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纪80年代,她的事迹,她的精神,却随着洛阳日报的首次报道,迅速传遍全国,激励了一代人。

  干出很多感人事的平凡人

  赵春娥,祖籍洛阳偃师,1935年出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劳动模范。

  1966年初,她进了老集煤厂,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16年中,她当过生产工、现场工,在火车站上扫过煤。工作中她从不挑肥拣瘦,嫌脏怕累。

  煤厂需要拉土填坑,赵春娥总是比别人装得多,跑得快。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她不休息。煤厂调她到火车站扫煤底,她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把煤底扫得干干净净,就连道轨下石头缝里的煤都用手抠出来,指头磨破了皮,渗出了血,两个月扫煤15吨。遇到哪天下站的煤拉不完,赵春娥晚上就去看着。

  1978年初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劳累了一天的赵春娥去车站看煤堆,几个坏人正在偷煤,见她一个人好欺负,就围上来拳打脚踢,把赵春娥打昏过去。天快明时,她的大儿子来找妈妈,才把她搀回去。第二天,她忍着伤痛,用布条兜住被打伤的胳膊,又是第一个来到车站。

  在扩建蜂窝煤生产线挖地基时,赵春娥发现地下一层土夹着一层煤,像花卷馍。这些煤如果不尽快挖出来,将来这房子一盖就算白糟蹋了。于是,她干完自己的活,得空就去挖煤,星期天也不回家。工人们心疼地劝她歇歇再干,赵春娥笑着说:“我真可惜这些煤啊!”赵春娥的行动感动了大家,不少人也跟着挖开了。最后一算账,光她一个人就挖了21吨煤,价值290元。

  平时,见到煤厂里废弃的铁钉、螺帽、绳头等,她都拣起积攒起来,到年底一共为国家节约了449.65元。

  赵春娥家里经济比较紧张,但她总是想着别人。女工崔梦月家里被盗,她马上送去20元钱;曹秀云有病在家,她悄悄地送去了钱和粮票;煤店托儿所的暖水瓶打碎了,她用自己的奖金买了一个送去;顾客拉煤时车胎常跑气,她用自己的钱买来打气筒公用;夏天,她买来茶缸、毛巾,让顾客喝水、洗脸;冬天,她又买来带盖的大茶缸,供运煤工人热饭……

  赵春娥患有多种疾病,但医生给她开的病假条,她总是撕了,照常上班。后来,店领导看她身体实在不行,又强迫她住进了医院,每天医务人员给她打过针,查过房,她就偷跑回煤店:“我宁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

  赵春娥日复一日地勤奋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崇高品质,被誉为“党的好女儿”。1982年4月21日凌晨5点50分,年仅47岁的赵春娥不幸与世长辞。

  本报重磅推出的全国典型

  1980年底,早在洛阳日报复刊筹备期间,本报记者张拴就深入老集煤厂采访了赵春娥。这是赵春娥第一次面对面接受记者采访。

  1981年2月21日,洛阳日报在二版刊发《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通讯,对赵春娥进行报道。

  报社原副总编、摄影记者孙德侠同志深入老集煤厂,为赵春娥同志拍摄了一张工作照。这是赵春娥生前留下的唯一的工作照。

  赵春娥去世后,1982年5月19日,洛阳日报一版在《向赵春娥学习 做赵春娥式的工人》的栏题下,发表由记者何斌恒,通讯员韩大明、王宝龙、赵天保采写的长篇通讯——《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店工人赵春娥》。

  紧接着,洛阳日报又在显著位置刊发了中共洛阳市委、市总工会号召全市工人学习赵春娥的通知。

  接下来,报纸又连续发表了3篇社论和5篇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市人民向赵春娥同志学习。

  7月24日又在报纸一版左辟栏刊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记模范共产党员赵春娥的成长》;报纸还刊发了《赵春娥的话》等后续报道,推动了全国、全市学习赵春娥活动的深入。

  赵春娥典型影响深远

  洛阳日报首家推出赵春娥的事迹报道后,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等纷纷刊发赵春娥事迹,配发社论、评论员文章……赵春娥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向赵春娥同志学习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职工队伍》。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在全省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赵春娥同志学习的决定》。

  1982年,国家商业部和全国妇联书记处分别追授赵春娥为全国商业特级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3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追授赵春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1996年春,在由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等12家单位组织的第二届“中国雷锋”评选活动中,赵春娥同孔繁森、蒋筑英、安珂、邓稼先、林巧稚、张志新、吕玉兰等共10人一起入选。此称号为终身荣誉,其事迹将作永久展示。他们的精神将同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一样,永照人间。

  赵春娥去世后,政府在赵春娥工作过的老集煤厂为其建纪念馆;2004年11月,赵春娥纪念馆同洛阳市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等被命名为河南16个“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3月,又被洛阳市确定为8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地之一。

  赵春娥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