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9版:纪念特刊·花繁叶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刘玉华姑娘组扬名记
新闻网广告
50年后再访刘玉华
报人风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刘玉华姑娘组扬名记
本报记者 赵志伟
  刘玉华和工友们的资料照片。 潘郁 翻拍
  核心提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座丰碑,一条永不干涸的河床……

  1954年春,中国正处在火红的年代。“一五”计划刚刚拉开序幕,洛阳被国家正式列为重点建设城市。

  支援洛阳工业建设的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中原会集——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那段 “激情和热情持续燃烧的难忘岁月”,建设大军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群体,他们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的创业精神,成为那个年代的旗帜。

  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洛阳日报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鼓舞人心的典型报道,其中,就有从洛阳走向全国的“刘玉华姑娘组”。

  “刘玉华姑娘组”是怎么被发现的

  1958年7月7日,从部队转业的孔宪阳被分配到洛阳日报,成为工业组的一名见习记者。

  “工业组在涧西区有个记者站,就设在10号街坊拖拉机厂的一栋职工宿舍里,当时,在那栋楼里还有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的驻洛记者,在河南日报的记者里就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张一弓。”

  孔宪阳回忆,刚来时,自己对新闻业务不太熟悉,就跟着老同志边干边学。那会儿,他主要跑矿山机器厂等几个大企业,每天都要深入车间“看、听、问、记、思”,寻找新闻线索。

  “矿山厂二金工车间有个‘姑娘组’,是个很有特色的小组,成员全都是充满朝气的姑娘,带头的名叫刘玉华。‘姑娘组’工作起来不讲条件、不问报酬,到了下班时间任务干不完不走人,还大搞小革新、提合理化建议。我每次去那个车间,都要了解一下‘姑娘组’的最新情况。”从1959年下半年起,有关“姑娘组”的报道逐渐见诸报端。

  孔宪阳找出了自己珍藏了近50年的几份发黄的剪报——《力争高速度》(刊于1959年11月27日)、《刘玉华提高工效五十倍》(刊于1959年11月30日)……

  一篇题为《一朵迎春花》的小通讯这样写道:

  “春节后的第一天,东方刚刚发白,矿山机器厂二金工车间的一群青年姑娘,就跟随着组长刘玉华,有说有笑地跨进了车间。

  “‘前一班的姐妹们已经超额完成了日计划,咱们这一班要闹技术革新,搞生产翻番,让咱们组在新春的头一个工作日里,开放一朵又红又大的迎春花。’二级技工袁榕秋,一边思量着组长刘玉华班前会上的发言,一边想着自己要加工的‘双头螺丝’。她想,如果把两次装卡加工‘双头螺丝’的老办法,改成一次把‘双头螺丝’车成,那就可以减少生产辅助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是一刀能不能车成,她没有十分的把握。袁榕秋又想了一阵,拿不稳主意,就站起来找刘玉华去了。

  “刘玉华笑着听完她的叙述,就一起试验起来,车成的螺丝哪里都好,就是最后一圈螺纹切除料头之后剩的太窄,不能用。刘玉华捏着螺钉考虑了一阵子,兴奋地喊起来:‘小袁,有了,车完螺丝之后,再在螺丝尽头车一个槽,然后切掉料头不就可以了吗!’小袁一试验,只用四分钟,一个漂亮的‘双头螺丝’就车好了。这比工艺规定的工效提高了三倍多。姑娘们从小袁这里受到了鼓舞和启示,情绪越发高涨,干劲愈加充沛。这天,她们下班的时候,全组超额两倍多完成了新春头一个工作日的生产计划。”

  洛阳日报的报道,使“刘玉华姑娘组”逐渐进入洛阳人民的视野。

  大篇幅重磅推出“姑娘组”典型报道

  在洛阳市图书馆过期报刊查阅室,翻开纸张已经脆黄的1960年10月洛阳日报合订本,“刘玉华姑娘组”的大篇幅报道跃入眼帘——

  10月20日,一版用通栏标题《刘玉华姑娘组红旗越举越高》刊发了近2000字并下转二版的长消息。

  消息报道:今年(1960年)以来,这个集体月月提前10天以上完成生产计划,9个月完成了一年零十个月的工作量,全组劳动生产率较上年增长了1.2倍。

  这篇文章还用《样样争先进 处处当标兵 不断争上游》、《永不自满 高速跃进》、《一条心 一股劲》、《处处争主动 尽量往前赶》等4个小标题,对“姑娘组”里的20多名姑娘在革新、团结、克服困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这天的洛阳日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刘玉华姑娘组”不仅在洛阳家喻户晓,而且还在全市工业战线引发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没多久,洛阳日报就在一版刊发了后续报道——《男学顾荣福 女赶姑娘组 矿山机器厂学赶先进竞赛如火如荼》。文章说:全厂掀起学先进、赶标兵竞赛热潮,80%以上的职工都以学赶刘玉华小组为目标,投入了兵对兵、将对将的竞赛运动,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据统计:全厂已有57个标兵工部和小组共计1083人实现了“一顶二”以上。

  其中,透过一些细节的记述,仍然可以窥见当年竞赛的“白热化”程度:

  “一金工车间丁美萱姑娘组,第一个向刘玉华姑娘组提出挑战。两个姑娘组组长的竞赛指标是‘一个月完成两个半月的任务’。     (下转T20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