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4版:纪念特刊·一鸣惊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锤炼队伍 争创一流
洛阳日报社 历史上的“第一”
报人风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锤炼队伍 争创一流
——本社打造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纪实
本社部分员工在报业大厦前合影。         记者 曾宪平 摄

  本报记者 薛 继   

  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

  《洛阳日报》自创刊尤其是1981年复刊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新闻队伍建设。报社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努力营造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打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洛阳日报社新闻队伍建设的历程,回响着洛阳日报人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足音。

  坚持党性原则

  理论学习思想教育放首位

  坚持报纸的党性原则,是全体洛阳日报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责任。报社历届领导班子都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放在员工教育的首位。

  上世纪80年代,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轨迹是,发扬优良传统,反对以权谋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些教育在当时收到了好的效果,采编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有的典型人物报道,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1982年5月19日,《洛阳日报》一版开辟“向赵春娥学习 做赵春娥式的工人”栏目,发表记者何斌恒写的《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店工人赵春娥》的长篇通讯,接着又发表中共洛阳市委、市总工会号召全市工人学习赵春娥的通知,随后连续发表3篇社论、5篇评论员文章,报道步步深入。在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全国也广泛地开展了学习赵春娥的活动。1984年11月,记者何斌恒出席全国第一届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会。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报社不间断地在党员和群众中开展理想教育和宗旨教育,增强党报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996年11月,在全社党员干部中开展“双学一创”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促使党员提高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改革和建设中建功立业。

  2001年,报社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庆祝建党80周年:“七一”前夕,社党委组织召开了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组织党员开展了“三下乡”扶贫活动等。

  2004年,围绕市直工委开展的“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报社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在采编部门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三项教育”活动,极大增强了两报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2005年1月27日至6月11日,报社在全社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每阶段有总结、有汇报,人人撰写心得体会,做到人员、时间、内容三落实,每周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通报情况,交流学习经验。

  2007年,报社机关党委坚持以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为主线,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了“讲正气、树新风、建绩效”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报社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报社根据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的部署,自2007年9月下旬至2007年底,认真开展以整顿虚假新闻、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和新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活动。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社长、党委书记王建立带头学习,他在集中教育活动大会上给全体与会人员讲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史课。根据集中教育活动的要求和任务,王建立还对全体采编人员、广告经营人员提出了十项要求: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二、要有高度的党性觉悟;三、要有浓厚的百姓情怀;四、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五、要有过硬的采编本领;六、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七、要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八、要有严格的自律意识;九、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十、要有健康的生活情趣。这次集中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使虚假新闻彻底杜绝,不良广告基本禁刊,低俗作品得到有效控制。采编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在新闻实践中增强了把握正确导向的自觉性。

  提高新闻素质

  业务交流专业培训制度化

  《洛阳日报》复刊以来,业务交流和专业培训逐步制度化。报社结合新闻队伍实际,通过传帮带、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法,开展各类新闻交流和培训,营造浓厚的钻研业务的氛围,打造了一支具有过硬业务素质的新闻队伍。

  复刊初期,采编人员文字基础较好,但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报社通过多种渠道,让没有读过大学的人获得进修机会。1981年,报社商请洛阳市科技学院在社内开办文科班,25名同志参加学习,4年后13人取得大专文凭;1981年和1983年,先后有13人被选送到郑州大学新闻系学习,全部取得新闻专业大专学历;1985年,报社有2人通过自学考试分别取得了大学本科和专科的学历证书。

  截至1990年年底,在编辑部74名获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采编人员中,38名是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大专以上文凭的。此外,1986年前后,报社接连邀请戴邦、沈如钢、阎吾等新闻界专家学者来洛讲学,使采编人员深受教益。

  1989年前后,报社面临着干部老化、采编人员青黄不接的困难,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社领导明确提出:采编人员要从文化水平高、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的大学毕业生中选配。1990年,报社从华中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选录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之后又陆续从郑州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选录20多名大学毕业生,为采编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993年6月,报社在筹办子报《洛阳晚报》时,面向全市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最后择优录用了18人。此后,报社又先后十多次在本市和省内外城市(郑州、西安、兰州、成都等)进行公开招聘,累计招聘采编、电子、工程技术、财务会计、行政、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百余人。人员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1991年相比,干部平均年龄减少了六七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增加约70%,已达95%以上,其中本科、硕士学历约占58%。

  1997年,报社组织学习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质量管理标准》、中国新闻出版报主持制定的《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并统一考试,成绩张榜公布。通过奖优罚劣调动了全体采编人员学习业务的良好风气。2002年,全社开展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学习活动和演讲赛,引导全社员工用改革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变革和利益调整问题。报社还有计划地搞好业务培训:分三批到先进报社考察学习,分三批15名骨干采编人员到北京进行业务培训。

  2006年,报社提出了“构建学习型报社”的目标,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习培训:一是开展员工读书演讲活动,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报社组织演讲会10余次,演讲70多人次。 二是投入30万元,举办了为期一年的MBA课程培训班,利用每周双休日,对全体采编人员和行政管理部门骨干共200多人进行了系统培训。此外,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知名学者以及业界《京华时报》、深圳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高层管理者来洛,讲授中国报业市场分析、传媒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人才资源管理等25讲。

  随着报社采编队伍新闻专业素质的提高,在中国新闻奖、河南新闻奖评比中,报社中青年业务骨干屡获殊荣。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推进作风建设屡上台阶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良好工作作风的新闻队伍,是报社形象和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

  复刊伊始,报社就积极开展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出台了《采编人员守则》、《采编人员纪律》等行为规范。1982年5月3日,编委会研究决定:编辑部开展反差错、反报道失实活动,5月21日发表社论《新闻必须真实》,并在一版刊登陆定一同志来洛时为《洛阳日报》的题词“新闻必须真实”,推动反差错活动深入开展。

  1991年1 月24 日,报社开展学习贯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活动,并从3月7日至4月初进行了作风和纪律整顿。

  此后,报社年年开展活动,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政策法规以及宣传纪律和中宣部《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等,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普遍提高。

  2005年,《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施行,报社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实施细则,2005年6月6日,《洛阳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施行。

  报社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采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上世纪80年代,编辑部实行内部审稿,逐渐形成各版编辑、科(部)室领导、分管各版的副总编辑三级审稿制。2005年,报社又制定了广告稿件审阅制度。1991年,报社建立了内部审读制度,由3名老同志组成报纸审读小组,逐日审阅检查报纸。报社还坚持每月一次的月度报纸讲评制度和全员日常评报制度,落实报纸自我检测,促进编辑记者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报纸质量的不断提高。2007年7月,报社建立两报编委相互阅评制度,日报编委阅评晚报,晚报编委阅评日报。

  编校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加强。1996年,报社从社会上聘用有关人员检查编校质量,结果每周公布1~2次;1997年,报社逐日统计各采编部门见报差错,按周公布;1999年,报社实行三项措施,一是实行版面责任制,组版编辑是第一责任人;二是坚持每月抽检制度;三是实行编辑、校对双奖双罚责任制。由于措施具体,共同努力,两报各版的抽检差错率都在万分之三以下,有不少版面降到万分之一以下。2007年7月,建立记者稿件原稿差错和见报前版面差错抽查制度。每周,编委办负责对两报记者原稿和编辑见报前版面进行抽查,对出现差错较多的责任人给予处罚。

  采编人员业绩考核制度逐步完善。《洛阳日报》复刊后,报社采编人员继续实行超定额奖励办法。1986年7月,报社制订了新闻专业人员岗位责任条例(试行);1989年,制订新的采编人员工作定额和奖罚办法。2005年10月,为了突出质量考核,鼓励多出精品,对原有考核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稿件“以质论价、以质计酬”的新办法:记者所有稿件,不论长短、刊发位置,统一根据稿件的新闻价值、社会效果、采访难度、创新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价打分。两报优质精品稿件明显增多,有思想、重策划、精心设计的好版面明显增多,从而有效提高了报纸内在质量。

  为推进新闻从业人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报社主动开展社会监督。2007年10月22日《洛阳日报》5版、《洛阳晚报》A9版刊登《公告》,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就有无虚假新闻、广告内容是否违法违规、报道内容是否存在低俗倾向、编辑记者有无耍特权现象及是否存在以所谓舆论监督相要挟进行敲诈勒索等违反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监督举报。同时,开通两部电话和洛阳新闻网专栏、短信平台,发放征求意见表近200份,对如何改进新闻宣传报道广泛征求意见。洛阳日报社针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或当即解答,或约请当事人沟通协商,或调查之后向有关单位和反映问题的读者反馈,扎扎实实整改提高。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不断地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全社采编人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职业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和文风有新的改进,党性原则、落实“三贴近”要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新闻队伍建设跃上新台阶,推动了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和报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