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日报》从1985年1月1日开始自办发行,至今已是第九个年头了。这一新生事物,一开始就受到全国报业同仁们的重视,1986年太原、开封、柳州、合肥、新乡等6家日报和晚报也相继开始自办发行。现在,全国已有147家省、地、市级党报加入自办发行的行列,占全国各级党报总数的40%以上;加上实行自办发行的各种专业报纸,总数已达500多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形成了与邮发并行不悖的多渠道发行新格局,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洛阳日报》创刊以来,都是由邮局发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发展比较缓慢的邮发部门增加了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提出的订报难、有时收不到报纸、因邮路不合理郊县看不到当天《洛阳日报》等问题,邮局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距市区仅37公里的偃师县城,《洛阳日报》比《河南日报》到得还晚。同时,邮局要求每天早上6点钟以前必须把报纸印完交付发行,若因机器故障或等重要稿件报纸稍晚一点,不仅要罚报社的款,报纸也要等到下午才能投递,即使是与报社仅一墙之隔的单位,也要到下午才能看到报纸。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报纸的发行数量,加上各种印报材料价格上调,邮局投递费率过高,使报纸出现严重亏损。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增加报纸的发行量,我们多次通过市委、市政府领导与邮局负责同志协商,希望增加报纸收订和零售点,解决住楼房群众的看报问题,开辟新邮路,降低投递费率,但均未能如愿。我们不得不考虑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1982年到1984年,报社党组曾多次开会研究发行问题。我们认为,报社自办发行就如同自己编好报纸、印好报纸一样,完全是分内的事情,并非不务正业。但由于全国尚无先例,对建立自己的发行体系一定要慎重,要取得省委宣传部和市委的支持,要逐步创造条件,要一举成功。
时机终于来了。1984年春,在全省地市报纸协作会上,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听取了我们关于自建发行体系的设想和准备工作的汇报后,热情鼓励我们大胆试办,市委领导也积极支持我们开拓发行新渠道。
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心克服缺乏经验、财力不足等困难,为报纸发行闯出一条新路来。用党组书记李宗挺的话说就是:“要苦干,要穷干,克服各种困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留退路。”并抽调得力干部组建发行科,全面开展工作。当时,我们曾设想了几个方案,经过研究,首先选择了一个较稳妥的方案——依靠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小组直至楼栋安全员,分片包干,层层收转的发行办法。这一方案尚未实施,市城建局劳动服务公司主动来和我们联系,愿意承担《洛阳日报》的发行任务,由他们组织队伍,在市区发行。合同签订后,我们派人协助他们组建《洛阳日报》发行站,下设3个发行所60余个投递段道,以及10个固定零售点。在各县设立发行站,各乡镇设发行员,培训队伍,进行试投,做到了一举成功。第二年,我们解除了与城建局劳动服务公司的合同,从报社印刷厂抽调部分骨干,加上在社会上聘用的一批临时工,组建了自己的发行队伍。当时,大家苦干、实干的精神是很感动人的,发行科的同志从早上干到深夜,从没人叫苦,往各发行站送报没有专用车,报社领导让出小车去送报,发往各县的报纸都是用市汽车运输公司客车捎带,投递员骑的自行车也是自己的。人们称这是“穷棒子精神”,我们正是靠这种精神保证了自办发行的成功。
自办发行顺应了客观形势的发展,较邮局发行灵活,手续简便,实行订报上门,送报入户(上楼),9年来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缩短了投递时间,突出一个“早”字。邮局投递员市区出班是上午8时后,群众看到报纸在10时左右。报社投递员早上五六点出班,报纸在7时左右就可送到订户手里,绝大多数读者一上班即可看到报纸。偃师、新安、宜阳县城的读者,上午一上班也可看到当天报纸,即使是最远的栾川县城报纸也不隔天。二是提高了投递质量,突出一个“好”字。由于发行部门为报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便于管理,使投递工作真正做到了送报上楼入户,发现漏投、错投报纠正不过夜。邮局几位退休的老职工感慨地说:“咱们干了一辈子也没办到的事,让人家办到了。”三是发行数量增加,突出一个“多”字。1984年《洛阳日报》的发行量平均6.2万份,自办发行后发行数量大增。目前,日发行量达12万多份。四是发行费用减少,突出了一个“省”字。自办发行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邮局发行费率为30%,自办发行仅有17%,减少了报社亏损。
《洛阳日报》自办发行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河南日报》等几十家报刊纷纷载文报道。
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150多家兄弟报社及有关单位领导同志的来访。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鞭策和鼓励。我坚信,只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加强管理,不断完善,自办发行工作定会越办越好。
(此文撰写于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