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1版:纪念特刊·一鸣惊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勇闯新境 送报下乡
自办发行 时代创举
报人风采
依托诚信经营 缔造餐饮神话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勇闯新境 送报下乡
本报记者 陈曦
《洛阳日报》由他们送往千家万户。

  自办发行的第一年,《洛阳日报》就发行到了洛阳周边各县。

  “大熊猫回来了”

  1980年进入报社,如今担任着洛阳日报社车队小车班班长职务的李兴洛说:“1985年我从报社印刷厂来到发行科,负责往县里送报。”

  自办发行初创,报社车辆很少,汽车、摩托车加起来不过10台,没有送报专用车辆。往市区各发行所送报占用了当时报社仅有的几辆汽车,去县城只有依靠发行科仅有的一辆黄河250型摩托车。

  “头两年,主要是往孟津投递,我骑摩托一个来回约一个半小时。”李兴洛说着笑了,“特别在天冷时,同事们操心,总在门口等我回来。见我骑着摩托走近了,大家就喊‘大熊猫回来了’!”

  可不,一身黑色的皮衣皮裤上沾满了灰白的尘土,加上白色的大口罩和头盔——真有些国宝大熊猫的样子。

  说起这防风御寒的皮衣皮裤,李兴洛笑称是自己“耍了个心眼”得来的。

  从定鼎路报社院内出发到孟津,要走近15公里路程:向东行至老城西关,再走北关,上五股路,然后一路正北到达孟津县城。

  “夏天还好熬,冬天,尤其是清晨,为了及时把报纸送到,摩托车不能减速,那寒劲儿真是钻到了骨头缝里。我就想:能不能有套皮衣穿一穿?”李兴洛告诉我们。可自办发行起步时很艰难,领导的小车都用来送报,市区投递员骑的自行车都是自己的——对这个情理之中的要求,李兴洛想了几次没说出口。

  1985年冬的一天,去往孟津的公路正在整修,又逢天降大雪,凌晨4点半到单位上班,李兴洛就望着天空的飞雪发愁:根本无法看清路况,摩托车怎么行驶?可报纸的投递耽误不得啊。

  等报纸印完,将要送往孟津的千余份报纸点清拣出,他仍是一筹莫展。7时,总编辑李宗挺来报社上班,发现了摞在门口摩托车旁的报纸。他询问情况后拉过李兴洛:“走,用小车送,我陪你去看看实地情况!”

  “上了邙岭,在车内就能听到外面呼啸的西北风,我忽然心里一动。”李兴洛说。他让总编辑李宗挺将车窗摇下,霎时间,尖厉的冷风卷着雪花窜进车里,让大家不由得“哎呀”一声。

  “那次送报回来后,单位就给我配发了皮衣皮裤,穿起来是又威风又保暖。”李兴洛笑道,“那时条件是不好,可上下一条心,大问题、小问题,一个个都得到了解决。”

  从“穷棒子”到“正规军”

  用李兴洛的话说,1986年往偃师送报时,他的交通工具已经是“鸟枪换‘小炮’”了——有了一辆洛阳产的三轮摩托。就是这辆三轮,每天都要走遍南蔡庄、邙岭、县城、岳滩、翟镇、李村、诸葛等地,将报纸送到偃师各个乡镇。

  “困难?抛锚?那是常有的事,可报纸投递不能耽误。”李兴洛说。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多,一次,三轮摩托行驶至东花坛立交桥的涵洞内,此处积水甚深,淹没了半个车身,摩托车抛锚在水中。“旁边大车不断驶过,水花溅起很高,最担心的是车上的报纸被打湿啊。”李兴洛告诉我们。

  无奈,在打电话求援后,他站在没膝的水中护住车上报纸,并不断向过往车辆招手示意其慢行。很快,一辆双排座小货车来援,接走了报纸,李兴洛这才将车推出水潭,设法修理。

  “一切都是次要的,保质保量送出报纸是第一宗旨!”李兴洛说。

  危险的送报经历也有不少。一次,送报车已距县城不远,正全力爬一个大陡坡:这段路左边靠山,右侧临沟,路面狭窄。突然,车辆熄火,刹车也失灵——满载报纸的车辆歪歪斜斜地向坡下滑去。说起往事,李兴洛不由握紧了拳头:“再滑就得栽进沟中。我拼命拧着身子,改变了车辆方向,让它撞到了山壁上。”危险解除了,问题还在:去前面的修理铺求援,满车的报纸放在这里不放心,还是只有推车行进。

  “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我就开始自带工具,摸索着自己修。”李兴洛说。经验多了,无论是黄河250两轮摩托,还是嘉陵、长江750、东风三轮摩托,都让他摸得稔熟于胸,“就我的经验,开个摩托修理铺都不成问题,再不怕车坏了。” 

  当时,如何在各县打开报纸征订的新局面,也是个问题。1986年洛阳地市合并之后,报社发行科专门抽出三人,一人负责三个县的日报征订工作。“那时候,一个星期至少有5天在县里住,很少有时间在家。”李兴洛说。县城、乡镇,联系投递网络,进行征订统计,发行人员马不停蹄。

  “一出门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工作能够做完,一天只啃一个烧饼是常事。”一天的行程经常这样安排:早上从宜阳县城出发,赶到盐镇已近中午,与当地相关部门敲定报纸征订事宜后,傍晚再次启程赶赴伊川……  

  李兴洛说,辛劳中最感欣慰的是读者对自办发行这一创新举措的欢迎和认可。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来到嵩县,宣传部门一位同志拿着当天的《洛阳日报》告诉他:其实,你们不来我们也愿意订。现在当天就能读到报纸,报上的新闻真正成了“新闻”,要是没有你们的自办发行怎么能实现?

  20余年间,洛阳日报的自办发行网络越来越完善。车辆,从两轮摩托到三轮摩托,再到后来的面包车、三菱货车,直至如今发行公司完备的送报车队,硬件年年在更新和改进。

  李兴洛回忆:“记得到1989年前后,我们已经有了专门的送报汽车了。那时候,人们总说我们的发行队伍有着一股子‘穷棒子精神’,用硬办法对付差条件,我就告诉他们:精神什么时候都在,可我们的队伍已经渐渐成长为自办发行这一创举的‘正规军’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