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岳报道回顾
《情暖冷水沟》
当地谚曰:“春水不饮牛,夏水不能游,秋水不洗衣,冬水冰下流。”这是栾川县冷水镇冷水沟村的真实写照。
冷水沟不仅水冷,而且村穷。
杨岳赶过毛驴车,开过四轮拖拉机,历经磨难。
改革开放后,杨岳靠开矿、运矿石成了全村首富。1991年11月25日,全村群众全票推选他当村委会主任。
当时,杨岳脸憋得通红撂下三句话:“村里有17万元债务,我拿钱垫上,先甩掉这个烂包袱;我上任后,公公正正为大家办事,若有不公,大家吐我一脸唾沫;任期内如果不能让村里变样,我就地辞职,17万元充公!”
这话掷地有声,成了他带领全村人创业致富的开端。
杨岳首先从群众意见最大的矿山管理抓起,严惩干扰矿口生产及偷矿、抢矿的不法之徒。他带领大家办烘砂厂、建小选厂、组建建筑队等,开辟致富渠道。
杨岳当了村干部,最令他牵挂的是村里的困难户。他自掏腰包,给贫困户出主意,帮助上项目,并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户结对子帮扶。
“只有党员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党。不给群众办事儿,就不配当共产党员!”
杨岳先后“三上延安”参观学习,激励自己,提高自己为百姓办事的水平。村民们也争着向党组织靠拢。
杨岳给村干部“约法三章”:不准搞特殊化,不准以权谋私,不准收受贿赂。他自己率先垂范。
杨岳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也让冷水沟村变了样——13年间,杨岳带领群众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冷水沟,变成了一个固定资产143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00元、90%以上村民住上两层楼房、几十户村民拥有私家车的小康村。
采写过程回顾
用心采访 反响强烈
2003年7月4日,洛阳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长篇人物通讯——《情暖冷水沟》,对“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一时间,杨岳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人物——一位新时期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顿时闪耀在祖国大地。
发现典型
杨岳担任冷水沟村委会主任后,仅用了数年时间,就奇迹般地把冷水沟村变成了全县公认的首富村。他1995年7月入党并担任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6月,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6月,当选省九届人大代表;2002年7月,被授予“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称号……2003年“七一”前夕,中共栾川县委作出向杨岳同志学习的决定,栾川县委组织部遂将其有关材料上报市委组织部。
报社接到市委有关领导关于对杨岳同志进行重点采访报道的任务后,迅速组成采访小组进驻冷水沟对杨岳同志进行采访。
杨岳的故事有点与众不同,是一个百万富翁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曲折性、情节性更浓,这决定了采访的难度和深度。为了“认识”杨岳、感受杨岳、正确地把握杨岳,记者抛开原有材料,另起炉灶,重新采访。
深入采访是本报记者的一贯作风,把新闻做透、做细、做精是新闻人的追求。采访小组的3名记者吃住在镇上,起早贪黑,分别从不同角度采访,真实、客观、公正地了解杨岳。
反响强烈
刊发《情暖冷水沟》,本报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稿件一见报,即引起强烈共鸣,引来了省级媒体和中央媒体的目光。
200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发《小康路上领路人》一稿,介绍杨岳的事迹。第二天,本报全文转发此稿。8月14日,本报刊发《中共洛阳市委关于开展向杨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杨岳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也纷纷派记者深入采访杨岳,播发稿件。外地许多公务员、商人乃至普通工人、农民等纷纷到冷水沟参观、学习。
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冷水沟为“2006年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康村”、“文明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冷水沟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冷水沟村党支部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杨岳本人连任省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6年1月13日,本报一版刊发《中共洛阳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当杨岳式党支部书记活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