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文禹
2006年7月15日至16日,温家宝总理冒着酷暑来洛阳考察工作。这对洛阳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因为国家总理专程到一个二线城市考察,并且花了近两天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多见的。这足以说明洛阳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14日下午,我与摄影记者赵茂平接到通知,说是次日有重要采访任务,要求做好准备。根据以往的经验,这很可能是采访国家领导人或者外国政要。
15日9时28分,一架银色波音737客机徐徐降落洛阳机场。舱门打开,身着深灰色夹克、脚穿运动鞋的温家宝总理,笑容满面地出现在门口,在场人群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温家宝总理边走下舷梯,边向大家挥手致意。
等候在机场的省、市各新闻媒体记者立即紧张起来。摄影、摄像记者快速向飞机下面跑去,文字记者也急忙准备录音机,往舷梯下的红地毯边挤。当时,我既激动又紧张:平时只在电视上看到总理,没想到他近在眼前!同时我又担心:总理的活动,全国瞩目,我能圆满完成这次报道任务吗?
等上到一辆专门为记者服务的车上,我们才被告知:温家宝总理的考察活动,市级媒体记者没有采访资格。省级以上媒体记者均有省警卫局印发的特殊“记者证”,而我们只有市保卫部门发的临时“记者证”!
一路上,几位市属媒体的记者与同车的省警卫局的同志不断交涉。下车后,我们又向市委有关领导反映,请求他们再与省警卫局协调。结果是,我们可以采访,但只能在外围,不准离总理太近。
温家宝总理在洛阳近两天的工作考察,行程安排得非常紧。下飞机后,他直接到孟津清河新村、西山头村走访群众,到中午12时才返回;14时,出发到偃师首阳山镇省粮食储备仓库,了解小麦收购情况,随后又到偃师缑氏镇唐僧寺村、翟镇镇四角楼村走访群众,直到18时才回到饭店。当天晚上,他又主持召开由省市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议到22时50分结束。第二天,考察企业和社区,当天上午就乘专机返回北京。
在近两天的考察活动中,温家宝总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勤政、务实的作风和对老百姓深深的关爱。温家宝总理每到一处,总是快步走在前面,不停与地方干部群众交谈。在清河新村,温家宝总理搀扶着70岁的李秀敏大娘问寒问暖;在四角楼村,他坐在简易的石凳上,与刘乾等几位老人拉家常。特别是在重庆路第二社区,数千名居民围拢着、奔跑着,争睹总理的风采,并不断高喊:“温总理好!温总理好!”温家宝总理也不断向人们挥手致意。当时,我心潮难平,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感动了。所以,在记述总理考察洛阳的长篇通讯《浓浓深情暖民心》的结尾,我写道:“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亲民总理的爱戴与崇敬;温总理冒着酷暑,深入民众体察民情民意,也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位大国总理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这次采访,自己吃了不少苦,受了一些委屈,但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报道任务,现在想起来,还为之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