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在县城念高一时,恰逢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那时,每天我会第一时间跑到学校阅读栏前,迫不及待地搜索这方面的信息。然而有一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句话:“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奥运会失之交臂。”那一刻,我心情十分沉重。随后,我又看下去,这是《洛阳日报》的一篇新闻评论。15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文章最后鼓励我们说:有中国奇迹般的发展作为坚实后盾,有广大人民的鼎力支持,我们一定会迎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天!就是从看这篇评论起,年少的我开始关注《洛阳日报》,心里对她多了一分期待。
1997年,我在洛阳师院读大一时,上铺的室友负责学校阅报栏的报纸取挂工作,这使我有机会可以在宿舍里与10余种报纸亲密接触,每天我最想、最先翻看的是《洛阳日报》。因为,从她那里,我能及时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情,更能品读一篇篇感人至深,却又朴实亲切得如师长般的美文佳作。慢慢地,我被她深深吸引,并且迷恋上了写作。一年后,我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闯”进校宣传部,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校报记者。当然,我也不负众望,在校报上连续发表了好多篇颇受同学们欢迎的作品。毕业前夕,我被评为优秀校报记者,而且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0年,我在家乡一所偏僻的山村中学教书。学校里只有一份《洛阳日报》,常常被拉得不知去向。为了阅读方便,我从当时每月仅300多元的微薄工资中一次拿出1/3自费订了一份《洛阳日报》。这让同事们难以理解,唯有我自己明白,拥有一份自己挚爱的《洛阳日报》,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一年后,担任初三班主任的我,又别出心裁地把《洛阳日报》“请”进课堂,与学生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我惊喜地发现,不知不觉间,孩子们也喜欢上了《洛阳日报》。读报使他们的视野扩大了,素质提高了,他们变得越来越懂事了。直到今天,偶尔遇上以前的学生,他们向我说得最多的,仍然是当年翻阅《洛阳日报》的难忘情景。
2003年,一次突发的病毒瞬间感染了我的眼睛,我的视力急剧下降,《洛阳日报》上曾经美丽清晰的文字变得日益模糊。那些日子,沮丧、埋怨、愤怒汇聚成了一张无形的网,令我窒息。父亲和母亲每天陪护在我身边,见我情绪好些,总习惯性地捧着《洛阳日报》,为我读“情感驿站”版上那一篇篇平淡却富含哲理的文章。静静地仔细品味,我逐渐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终于有一天,当我眼前一亮,又看到“洛阳日报”这4个大字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居然像孩子似的欢呼起来,随即便是良久地掩面而泣。那一刻,我的泪水打湿了《洛阳日报》,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2006年5月10日,我的一篇文章《母爱伴我飞翔》在《洛阳日报》上发表了,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如果说,过去,《洛阳日报》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旅途,那么,现在,《洛阳日报》则是一只火炉,温暖着我的人生! 本版插图 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