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说年岁刚过而立,但是结缘《洛阳日报》已有20多个年头。最初的结识还是缘自父亲。
父亲年轻时爱好舞文弄墨,工作之余,他把生活中的小小感悟和对家乡的热爱,凝结成文字投给《洛阳日报》。很快,一篇篇文章经过编辑老师的精心斧正变成了铅字;很快,父亲成了熟人圈里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很快,父亲的才气引起了上级领导的注意,把他从一个基层小门市调到了局机关任办公室主任;又很快,父亲成了报社的通讯员……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仅仅小学毕业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我曾经在父亲的珍藏匣里见过他的通讯员证,虽然内页已有些发黄,但从贴在扉页上的一张小照看,父亲看上去神采奕奕,意气风发,脸上充满了阳光和自信。是啊!不要小看了这本小小的证件,它见证了父亲那段值得一辈子骄傲和回味的岁月。
那时读报是全家人的乐趣,也是我能忆起的最美好的时光。每当有父亲的新作见报,全家人就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团团围坐一起赏读父亲的文章。朗读员的角色,当然非我莫属,那时我不过十来岁,一篇篇读来,像《龙门山上不老松》、《一碗羊肉汤》等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在这样的读报中,我开始体味到文字独有的魅力,对文学殿堂也升起了无限的向往。我渐渐迷上了《洛阳日报》,盼着她每日清晨如约而至,渴望与她敞开心扉细细交流。小小的文学梦想犹如一粒种子,在我的心底悄悄发芽开花了。终于有一天,我拿了一份刊登有我的一篇小文章的《洛阳日报》给父亲看,已经老迈的父亲,捏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眼前的情景,他已盼了很久;也许,这盼了许久的一幕,将他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20年前。我看到,他的眼角有些濡湿,嘴里念叨着:“把这拿给我看,比让我吃肉还高兴啊!哈哈……”
随着我的一些小文章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上相继发表,我有幸拥有了我的第一个“粉丝”,那就是我女儿。女儿读小学,初学写作文,正是找不着路瞎摸的时候,只要看到报上有我的文章,她都一字一句认真地读,虽然未必读得懂,但是我发现在她小小的心里,已经萌发了对文学最初的、最宝贵的兴趣,写作的热情越来越高,尽管那文笔还嫌稚嫩,但我深信,幼小的树苗早晚会长成参天大树。凭着这分痴迷,她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为女儿能早日结识《洛阳日报》这位良师益友而感到欣慰。
父亲、我、女儿都深深地爱上了家乡的这份报纸。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三代人连续着同样的痴迷,这一分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情缘哟,定会让我们一代代将痴迷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