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蹈诗《河洛风》是讲洛阳的,其中,洛阳的元素是怎么应用的呢?
序幕里边的洛神,不是曹植笔下的洛神,而是远古时期的洛神。这个选择既凸显了洛神,又反映出洛阳的悠久。传说伏羲的女儿宓妃是溺水化为洛神的,是被动的。编导将之改为“洪水泛滥之时,舍身止水”。如此,洛神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形象也更加动人。而曹植笔下的洛神,凸显的是人与神的爱慕,艳丽、缠绵、凄美、无奈有余,博爱、善良、勇敢不足。
在“龙门之光”一章,编导们选取了“祭香”、“祈愿”、“开凿”、“礼佛”等场景。心灵的向往,精神的追求,有一个艰辛的过程。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伊水两岸壮观的摩崖造像,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的背后有着太多饱含血泪的故事。
在“东都胜景”一章,不管是“学子读书”、“大辫子姑娘”、“鼓女弹唱”还是“花脸旗舞”,人们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都是市井风情,是皇城根儿的民俗民风。如果直接去表现“太学生”,一个个都端着架子,正襟危坐,或踱着方步,那就缺少了情趣和人的本真。
洛阳桥上舞大辫儿,民间有此一说,豫剧名家曾广兰在《洛阳桥》里的表演也为此提供了参照,让厚重的《河洛风》平添了一缕轻松活泼的气息。“河洛鼓韵”更有创意,将洛阳最具特色的河洛大鼓元素搬上舞台。虽然现代形态的河洛大鼓诞生于清末,但洛阳的民间艺术之花早在东周、东汉及隋唐就很盛行,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河洛鼓韵”,与古风一脉相承。这段唱腔和舞姿,显得特别独特而又洋气,出新出彩,成为醒目的亮点。
“花脸旗舞”的背景音乐用的是“河南曲子”中的板头曲《大起板》,刚健、粗犷、泼辣,音色明亮,快速强烈,气势宏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九朝乐舞”一章,武则天出场作为辉煌的起兴。接下来的击磬舞,应该有韶乐的影子。翎子舞有异域之风。青铜巨鼎作为王权象征,武士侍立后侧,穿的也是青铜器皿造型的服饰,让人嗅到商周的宫廷氛围。“帝王三人舞”有逐鹿中原、问鼎洛水的寓意。历朝“服装秀”是大写意,彰显各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在“国色天香”一章,“男子冰雪舞”的寓意跟“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的名言不谋而合。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念。“男女双人舞”将牡丹的萌动追求拟人化、表象化。牡丹开放也是非常有层次,先是“小牡丹”,再是“大牡丹”;先由升降舞台悄悄浮现,后是舞台和背景蓦然推出。高低远近错落,姹紫嫣红,春光满园。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洛阳可资表现的东西太多,但又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舞蹈一番。《河洛风》只能选取易于抒情的、鲜活的、形象化的素材,让人透过一枝一叶、一鳞一爪看洛阳。
《河洛风》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文艺晚会,就在于它讲究起承转合。一段舞蹈,一个章节,都颇具匠心,而不是一览无余,展示洛阳的辉煌,应首先着力于挖掘洛阳之所以辉煌的内因和进程。 (姜 弘)
《河洛风》演出场景由记者李卫超、杜武、张光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