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下午,“微笑老萧”萧万长在台北市长官邸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他本人以平常心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也希望岛内各界正面看待。 (中新社发) |
|
台报聚焦胡萧会
评曰“美妙探戈”
4月13日出版的台湾各大报纸,大篇幅报道胡锦涛与萧万长12日在海南博鳌的会面,并发表社论、评论,以“创造历史机遇”、“谱美妙探戈”、“两岸务实合作新进程”等词句形容。
《联合报》在二版头条发表题为《胡萧会:以行动智慧创造历史机遇》的社论。社论称,这一场在“务实的低调”中登场的“世纪之会”,两岸都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可谓是没有辜负历史创造的珍贵契机。“胡萧会”不仅只有象征性意义,其实体成就亦是有目共睹。例如,萧万长提出了“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共赢”的16字建议,胡锦涛则谓“抓住难得机遇,努力共创双赢”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不会动摇”;二人并对萧万长所提直航、大陆人民来台观光、经贸关系正常化及重建协商机制等四个具体项目达成了共识。
该报还刊载空中大学教授李允杰的文章指出,“胡萧会”虽是历史的偶然,但在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期望与诚意下,谱出一段默契十足的美妙探戈。外界除了关注“规格”问题之外,更应重视的是这次会面在两岸关系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中国时报》从头版开始,一连用三个版报道“胡萧会”及相关消息。该报资深记者王铭义的特稿认为,双方合作建构了一种务实开放、实事求是的“博鳌精神”,它或将成为今后两岸互动的指导原则。
《苹果日报》也用A1、A2 、A4(注:A3为广告)三个整版,图文并茂地详尽报道“胡萧会”,“破冰求双赢”、“助两岸回温”、“周末包机胡首次善意回应”等套色大字标题十分醒目。
《工商时报》、《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民众日报》、《中央日报网路报》等也把“胡萧会”的报道置于头版头条位置。
台退役将领:胡萧会有助于两岸和解与国家未来
台湾退役陆军上将、前陆军总司令陈廷宠12日在此间表示,在博鳌举行的胡锦涛、萧万长两位先生的会面是好事,期待它对国家未来有帮助,对未来两岸和解有帮助。
陈廷宠将军正在北京参观访问,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一家,血管里流的都是黄帝的血液;今天中国人一定要和平发展,只要能多接触,相信国家会有好的未来。
这位将军将萧万长率团前往博鳌参加亚洲论坛比作“埋下一粒种子”。他说,种子埋到地下,不能期待它马上成长、收获,“两岸毕竟相隔太久,要让它慢慢开花结果。但彼此的共同理念不会变”。
有退役将领表示,台湾现在的几代人或有“汉贼不两立”、“台独”的观念,但随着两岸经贸、社会融合以至于政治和解,这些观念很难持续存在,相信两岸统一的问题将来能自然解决。
陈廷宠认为,只要两岸走得平稳,在“九二共识”之上,完全可以让时间冲淡各种情结,让子孙来完成国家统一这个目标。
当天,包括陈廷宠将军在内,来自台湾的陆军官校校友会参访团的约二十名退役将领集体前往位于北京西郊的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碧云寺陈列室中可见“天下为公”四字,陈廷宠说,这完全可以代表中山先生。
近年,台湾将领退役后可往返两岸,他们曾拜访南京中山陵,乃至前往广东翠亨村、上海宋庆龄故居,这次来碧云寺了解中山先生去世前的最后一段经历,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意义”。
近日,来自台湾的黄埔将领应大陆黄埔军校同学会邀请,前来河南新郑参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并在河南、北京等地进行参观访问。八十余名将领中,约三十人退役前为台湾军方上将、中将。
萧万长博鳌倍受礼遇
“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是会谈的切入点,但我们显然能从中解读出政治含义。”台湾东森电视台特派海南采访博鳌论坛的记者杨钊说,“会谈的象征意义很重要,而实质意义又大于象征意义。从台湾角度看,萧万长表达了国民党的诉求,他提出的16字建议也得到胡锦涛的正面回应。这一点让岛内看衰‘胡萧会’的人无话可说。”
在博鳌论坛超过90人的台湾媒体大军里,蓝绿媒体自然有着各自的解读。“蓝绿媒体在报道‘胡萧会’时确实有不同观点,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杨钊说,“比如中天、东森这样的蓝营媒体就认为萧万长参加博鳌论坛规格很高。从座位排序上来看,萧万长备受礼遇,因为过去参与博鳌论坛的他都只能坐在二三排,今年却可以坐在最前面,看出大陆方面对萧万长此行的重视。另外相较萧万长前几次到博鳌,要自己持证入关,这次有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到机场接机,已象征一种‘规格高的礼遇’。但是三立、自由时报、民视这样的绿营媒体,却认为将萧万长与香港、澳门行政长官座位并列,是‘刻意矮化台湾’;连萧万长持台胞证进大陆,居然也成为发挥议题。”
“但是媒体主流声音还是乐观的。”杨钊说,“因为民意摆在那里,现在希望两岸关系回暖的人越来越多。”
事实上,新闻大战早在萧万长率领的台湾代表团抵达海南之前就开始了。“战场”硝烟初始于对采访权的争夺。萧万长选在3月22日后补申请参加博鳌论坛,固然有避免在选前申请遭到民进党“抹红”的考虑,但对台湾媒体来说,却是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仓促应战。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采访申请,论坛主办方最初的回应相当无奈:“受理期限已过,非常遗憾。”
“没想到国台办特事特办,而且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把原属于大陆媒体的采访名额拨划一部分给台湾媒体,我们才能够成行。”杨钊说:“中央对台湾媒体报道提供方便,这展现了一种姿态。”
杨钊很感叹台湾同行间的激烈竞争:“萧万长4月11日下午飞抵海口机场后,为了把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接机的画面第一时间传回台湾,所有记者都像疯了一样抢订有宽带的酒店;12日下午‘胡萧会’比原定时间延后35分钟,各家电视台都不断加订卫星,保证直播信号的顺畅。”
“采访的过程和结果都让人满意。”杨钊这样总结报道体会,“台湾主流媒体对两岸关系的报道,未来还会更乐观。”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