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新闻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花生“救国”可行吗
严查“响一声” 不妨“株连”运营商
公众有权知道“吸费”电话的真相
“吸费”电话何以扑朔迷离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吸费”电话何以扑朔迷离
  最近,一些媒体报道了“手机响一声就挂断,回拨时被收取高额话费”的骗术。之后,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通过对65个电话的回拨测试,表明“高额吸费”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并称这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作的欺诈性宣传,谨防上当。

  话音刚落,4月20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位反诈骗专家立即表示,根据办案实践,“高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

  一个技术上并不复杂的“高额吸费”电话问题,为何会在权威部门的积极回应之后,令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不少人对此有疑虑。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毕竟政府部门主动站出来,解释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了。而且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也敢于依据各自了解到的情况主动说明了。

  自从非典事件以后,及时通报公共事件,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沉默回避到积极回应,体现了政府对民意的日益重视和执政能力的提高。面对“吸费”电话,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公布结果,并给予消费警示,不可谓不积极、不负责任。之所以未能取信于民,似乎在事件的处理程序上仍有可推敲之处。

  政府部门该如何增强公信力?有媒体及电信业内人士报料,“高额吸费”电话之所以能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由于电信运营企业的国有属性,容易让公众产生主管部门“胳膊肘朝里拐”的预判。而“高额吸费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的论点,与消费者屡屡被骗的现实差距,也让人疑虑主管部门的调查是不是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而不单是出于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如果在调查之初,就能请公安部门、消协等第三方共同参与,结论的可信度无疑会增强。

  事后处理又怎样造福于民?主管部门的调查结论虽然明确详细,却并未消除消费者的疑虑:电信运营商究竟有没有参与分成?电话计费系统是否存在漏洞?作为主管部门理应敦促各大电信运营商说明情况,拿出整治不法电话业务的措施,并向公众作出保证消费安全的承诺。

  可以借鉴的是中国民航局在处理“返航门”事件上的果断。前不久,东航云南分公司先后有21个航班不明原因返航。面对公众质疑,东航开始称是“天气原因”。民航局在“当事飞行员可能被禁飞”的表态以及实地调查后,对东航处以巨额罚款和停飞部分航线的处罚。东航最终承认返航是人为因素,并公开道歉。

  在信息传播不断透明的今天,看来政府不仅应该习惯回应公众疑问,更应将民意作为管理和决策社会事务时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一些一时难以辨别究竟的社会现象,政府部门不必急于充当最后的裁决者,而应采取公平的立场和公正的程序来揭示事件的真相。这样,政府部门自身的公信力才会在公众中更好地建立起来。

  (田 泓)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