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新立在作报告。 记者 潘郁 摄 |
|
人物简介 郑新立,男,1945年2月生,经济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工作。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为世界瞩目。但随着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刚刚崛起的中国制造企业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26日,郑新立接受本报专访,从全球视野分析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期望洛阳制造业抓住发展的黄金时期,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全球制造业
发展的5大趋势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郑新立说,目前,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出5大趋势。
一是传统的制造业正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先进制造业越来越向几家掌握先进技术的大跨国公司集中。如空中客车公司,就垄断了民用飞机制造领域;而集成电路的制造,则集中在英特尔等少数巨头手中。
“仅在IBM公司,就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企业都很清楚,如果掌握不了先进技术,就会失去竞争力。”郑新立说。
二是制造业产品市场高度国际化。郑新立说,全球市场趋于一体化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领域,也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契机。
他说:“浙江的万向集团就抓住了这个机遇,把自己的汽车零部件打进了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公司,如今已经把这个产品做成了全球第一。由此可见,国际化对制造业而言,既是压力又是机遇。”
三是制造业的生产渐趋模块化和集群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形成许多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最有名的当数俗称“三桥”的三大纺织基地。绍兴柯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化纤布交易市场;江阴新桥,成为世界最大的毛纺基地;邹平魏桥,则坐落着全球最大的棉纺企业。道理很简单,谁把握住了机会,谁就能成为龙头老大。
四是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跨国公司正在发展成国际公司,企业的产权日益多元化,比如诺基亚公司,总部在芬兰,却在纽约上市,美国股民是它最大的股东,而它又把自己最大的生产基地搬到了中国。
五是制造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扩散到知识密集型产业。郑新立说,这五大趋势使世界制造业企业分成了四类,也就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
自主创新能力
关乎制造业的生死存亡
郑新立说,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卖产品、卖苦力阶段。
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在国际分工中逐渐由低端向高端迈进,最关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发展主战略的核心。
郑新立指出,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很低,这也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全球调查显示,研发投入强度低于3%,企业就不具备竞争力,就将被淘汰。而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仅为1.7%。
为了说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郑新立还特别举了华为的例子。他说,2007年,华为申请的国际专利有600余项,占全国的22%,而且紧随松下、飞利浦、西门子,在世界排名第四。华为一年的研发投入高达90亿元,6万名员工中有3万人从事科研开发。正是靠着自主创新,华为在通讯设备制造领域始终处于世界的最前沿。
洛阳制造业
要抓住发展“黄金时期”
“洛阳是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重要工业基地。”曾经多次来洛阳调研的郑新立对我市的工业发展情况非常熟悉。
“装备制造业是洛阳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中央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当前可谓这个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洛阳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求得更快发展。”郑新立说。
至于怎样抓住机遇,郑新立给洛阳出谋划策: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政府进一步创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励机制。
另外,企业还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层三者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
同时,洛阳还要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利用技术扩散、经营扩散,以细胞裂变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