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孝子王春来。 |
| 为母亲锻炼走路而特意焊的带座凳扶车。 |
| 父亲去世几个月了,提醒给父亲喂药的单子至今还挂在墙上。 |
|
4月2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特意从北京飞到洛阳,看望一位让他深深感动的朋友。
梁晓声走出机场大厅,一位身高1.8米左右、身着警服的中年男人微笑着迎了上去。梁晓声眼睛一亮,马上张开双臂,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位中年人就是洛阳监狱的二级警督王春来。
病魔降临
1996年8月初的一天晚上,王春来正吃饭,家里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是时任司法部常务副部长的金鉴,他邀请王春来到他北京的家里作客。
原来,王春来在当监狱分队长和中队长时,把本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积10年之功,写成了《监狱中队管理学》一书。1994年6月,金鉴看到书稿,称赞此书“填补了国内监狱理论的一项空白”,并亲自审定书稿,联系出版社出版。
金鉴这次在北京约见王春来,是想调他到司法部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一名基层民警能直接进入国家最高管理部门工作,这是许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王春来当即答应下来。
回洛阳的火车上,王春来心潮澎湃。自己1979年高中毕业后,干过临时工,在街头炸过油条、卖过羊肉汤,直到1985年通过招警考试干上民警,生活才安稳下来。现在,美好的前程正在向自己招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王春来内心不断勾画着美好未来的时候,母亲出事了!
那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王春来的母亲收了小货摊回家,经过火车站附近一涵洞时,因看不清路,三轮车陷到窨井里,母亲摔倒……经过3天紧张抢救,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从此瘫痪了。
哥哥、姐姐和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料母亲的重担自然落到了王春来的肩上。
王春来的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军人,年轻时耳朵被战场上的炮声震聋了,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因父亲多次调动工作,母亲后来失业了。王春来小时候,母亲为了挣钱贴补一家人的生活开销,白天走街串巷卖小百货,晚上就到铁路货运站装卸货物、砸石头。长期超负荷劳动和营养缺乏,她30多岁就患上了肾炎。
是留在老人身边尽孝?还是抓住难得的人生机遇干一番事业?那天夜里,王春来怎么也睡不着。看着病痛中呻吟的母亲,想想自己勾画的美好未来成了水中花、镜中影,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漫长求医路
王春来最终决定放弃进京的机会。
无数个节假日,他骑着三轮车,带母亲走遍了市内大小医院,又到郑州、上海、北京等地寻访名医。
然而母亲的病非但没有恢复,肾炎又恶化成尿毒症,她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恰恰这个时候,王春来的父亲又患了糖尿病、动脉血栓,两腿很快失去知觉,无法行走。王春来父母双双卧病在床!
王春来每天的时间开始以分来计算。早晨5点钟起床,深夜12点以后才能就寝,伺候父母起居、量血压、听心率、测血糖、打胰岛素、喂饭、擦洗身子、清洗屎尿布……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其间,他还要挤时间看书和写作。
王春来自学了《内科学》、《外科学》、《糖尿病预防》等多门医学课程,摘录了各类药方200多个,并且学会了打针、量血压、化验血糖等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技能。为了让父母多活动,他动手制作了很多特殊装置:客厅和卧室沿四壁装了一圈包着布的钢管,让父母练习站立、练习移步;用自来水管焊接成架子横在床上,让父母双手抓住在床上移动身体;还有能随时坐下休息的木凳子、便于大小便的椅子和床、便于移动母亲的特殊吊拉工具。
十几年间,王春来几乎放弃了一切应酬,更是轻易不敢出远门。为父母治病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为了节省开支,他家里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在洛阳大学上学的儿子每天从学校回到道北的家里吃、住;近20年中,王春来只是结婚时买过一套西服,以后再也没买过新衣服。长期超负荷劳累使王春来疲惫不堪,一次,他去卫生间好长时间没有出来。家人喊他也不答应,便赶紧打开卫生间的门,发现他坐在坐便器上睡着了。
这一切,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下班,王春来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母亲痛苦的声音:“这样太拖累孩子,我真不想活了!”无奈的父亲哭着在劝说。王春来打开门,两位老人立即换上笑脸。看着还挂在父母脸上的泪珠,王春来一下子扑倒在父母床前,放声大哭起来:“爸,妈!我不想成为没有爸爸、妈妈的人,我要你们俩好好地活着,只要我不倒下,一定想办法治好你们的病!”听着儿子的哭求,两位老人老泪纵横……
最大的孝道
在尽孝道的同时,王春来勤奋工作。他带领的中队多次被评为先进中队,他个人也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此外,他还坚持每晚趴在父母的病床上,一只手为他们按摩,一只手执笔写作。
工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至今,王春来先后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黑手伸出高墙》、30万字的长篇小说《明天谁去坐牢》以及国内首部展示犹太人风采的30万字的长篇小说《河南犹太人》。这些作品出版后,先后被30多家报纸、刊物转载,又先后在台湾和海外出版。其间,王春来结识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梁晓声为其孝心所感动,引为至交,时常与其保持联系。
有人问王春来为什么能够“忠孝双全”,王春来讲,有一次自己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把稿费单拿回家中后,父母特别高兴,似乎病情也减轻了许多。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说:“做儿子的光照料好老人的生活起居是小孝,努力在工作和事业上多出成绩,让老人感到欣慰,才是最大的孝道。”
“来生还做亲人”
窗外下着细雨,王春来守在母亲病床前,看着母亲蜡黄无血色的脸,感到特别凄凉和无助。
2008年元旦刚过,王春来父母的病情明显加重了。1月28日早晨,他在医院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给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父亲熬米油,这时脑外科医生打来电话:他父亲不行了!
重症监护室里,监护器上的心跳没有了,氧饱和没有了,呼吸机像睡着了一样。王春来突然发疯似的要求护士开大呼吸机,自己上前迅速为父亲挤压心脏。一会儿,监护器上显示了心跳,50次,70次,110次……但半个小时后,他父亲的心跳再次停止,监护器上的显示线成了直的。
王春来仍执拗地不停为父亲挤压心脏,汗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他大声哭喊着:“爸,您不能走,一家人离不开您呀!”
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王春来泣不成声:“亲爱的爸爸,如果有来世,我们一定还做亲人……”
4月9日,在王春来父亲去世的第71天,经历了无数磨难的母亲也永远地离开了他。此后几天,王春来在日记中写道:
“从此我将独立于生活船头,不论是风,是浪,是骤雨,是暗礁,只有儿子一个人应对。
“不再有人喋喋不休地让儿子注意生活的灯塔,不再有人舍命去堵儿子淘气弄漏的小船,生病时不再有人逼儿子吃药打针,夜半钟声不再伴随那沧桑的声音催儿睡觉。
“放心吧,爸爸妈妈,儿一定善待生活好好活着。儿会有所作为不辜负您给予的生命。
“可儿子心头还是有个强劲的声音——有妈真好!”
4月24日晚上,在梁晓声下榻的酒店,王春来述说了这些年的全部经历,直到次日凌晨1点钟。听到动情处,梁晓声不禁眼含热泪。他希望坚强的王春来继续行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和自己高尚的人格融入笔端,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相传西晋时期,洛阳城西有位叫王祥的青年,心地善良。有年冬天,其母病,欲食鲜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
王祥的孝心是否真的感动了神灵我们不得而知,面前的王春来却如此真切朴实、感人肺腑。在这里,让我们衷心祝愿王春来的生活美满幸福,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