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岩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16岁儿子的智力只相当于4岁正常孩子的水平。16年来,她满怀母爱——
很多人都记得电影《雨人》里那个患自闭症的男主角,患有这种病的人因此被称为“雨人”。在他们眼里,别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从不肯主动与人说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5月11日是母亲节。7日,记者走近了一个“雨人”的妈妈——40岁的焦岩。
7日6时30分,焦岩准时起床,和往常一样料理家务后,将一些注意事项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到白天负责照看“雨人”儿子张昀的侄女手中。她随后将睡眼惺忪的女儿送到幼儿园,便从南昌路转车上班。
8时前,她准时赶到市邮政局22楼,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当天,单位刚好招聘前台营业员,有着丰富人事管理经验的她,认真考查着一个又一个应聘者。说她是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我们难以相信。说是40岁,看起来又出乎意料地年轻,不见憔悴,没有悲伤,脸上的笑容灿烂得让人觉得她的生活处处是阳光。
张昀是个难产儿,从小体质较差。他1岁多的时候,焦岩发现他仍不会走路,注意力不集中。焦岩带他去医院就诊,张昀被诊断为难产后遗症,因出生时大脑缺氧导致大脑发育不良,智力要低于正常孩子。
丈夫是军人,部队驻地离家很远。焦岩只好独自背着行囊,带着儿子辗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大医院奔波求治,但效果不明显。
孩子被确诊后,很长一段时间,焦岩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随着张昀一天天长大,她渐渐豁达起来了。
“我从小就没受过苦,读书、工作、结婚一路走来都很顺利,或许是老天看我太顺了,所以将张昀赐给了我,让我体会生活中的艰辛与坎坷。”焦岩笑着说。
10岁时,张昀在市儿童福利院下属的培智机构读书。一名美籍华人老师觉得张昀的行为和一般智障孩子症状不同,他不爱和小朋友玩,不爱说话,但对水特别感兴趣,玩起水来,会高兴地大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笑声是没有任何交流的笑声,他可能患有自闭症。
听了老师的分析,焦岩再次带着张昀北上求医,最终张昀被确诊为典型自闭症患者。医生告诉她,自闭症患者生理如正常人,但毫无社会行为能力,但通过强化培训后会有很大进步。听到这个消息,焦岩和丈夫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张昀11岁那年,焦岩听说北京有一个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专门对自闭症儿童和家长进行培训,她便报了名。
为了给张昀找一个可以照顾他的人,她在35岁的时候,生下了一个比张昀小12岁的女儿。
2004年1月,排队等候了一年,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才给张昀发来了入学通知书。焦岩放下只有4个月大的女儿,带着张昀去了北京。
“这所特殊学校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老师一对一地教每一个孩子,为了让无行为意识的自闭症儿童安静下来,老师有时会把他们抱在怀里,手把手地教他们认字、发音,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让张昀进步很大。”焦岩说。
虽然张昀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语言能力还很弱,但只要有一点点希望,焦岩就不会放弃。
焦岩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关注的重点还是儿子。4岁多的女儿问得最多的是:“妈妈,为什么你总对哥哥好呀?”
焦岩说,她有时也觉得挺对不住女儿,但儿子毕竟和正常孩子有很大不同,爱的天平必须靠向他那边。
张昀现在在市培智学校上学。放学后,焦岩会对张昀进行特殊训练。
焦岩说,患自闭症的孩子对外界有排斥,对外界缺少感知,她只能对张昀进行强化训练。张昀自然是不愿意。她便用他喜欢的东西进行“诱惑”,教他认识颜色,认识物品,光认红色就是一个月。写一个字,正常孩子一两遍就会了,张昀则要学上一百多遍。
“现在报纸上一多半的字他都认识了。”焦岩说。
如今,张昀16岁了,但智力只相当于4岁正常孩子的水平。“比起那些残疾更严重的孩子,我孩子的病情算轻的。比起那些不能入校的孩子,我的孩子能接受教育,我还是幸运的。”焦岩欣慰地说。
现在张昀不仅生活可以自理,姥姥伤心时,他还会拿手绢帮姥姥擦去眼泪,还可以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拿熨斗,收衣服等。
只要有空,焦岩就带儿子去外面走走,公园、商店、市场……哪里都去。焦岩说,社会现在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孩子的异常行为也逐渐被大家理解。
采访结束时,乐观的焦岩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她今年当选为市残联下属的智力残疾亲友协会副主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残疾人士的活动中来。
本报见习记者 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