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苟华云) 昔日零散且勉强维持的“缝纫小作坊”,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正从传统的零散型向集约化发展。这是被称为“裤子村”的李楼乡五郎村3年来发生的变化。
五郎村党支部书记张木森说,五郎村做裤子已有50多年历史,过去都是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由于质量上不去,销售渠道单一,到2003年,大都关门改行。去年年初,在区、乡两级政府的扶持下,该村先后办起了5家服装厂,专门生产裤子,年产裤子150余万条,销往西安、郑州、石家庄等10余个地市。全村1300余人一半以上在村里的服装厂上班,月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
五郎村的变化,是洛龙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成功例证。
在新农村建设中,洛龙区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坚持“三不搞”:不搞一刀切,做到分类指导,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不搞一阵风,做到长远与眼前相结合,各村在区、乡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制定本村3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结合3年规划,制订年度、半年度发展计划,使总体目标建立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上;不搞行政命令,做到政府引导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争取上级扶持,先后投资2亿多元,贯通了李楼特大桥,建成了李城路、聂潘路、下黑路、下油路等;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新打机井49眼;投资335万元解决了9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积极牵线搭桥,协调金融单位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特色村倾斜,并提供贴息贷款,今年以来,共争取小额贷款140万元,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2200万元;另外,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引导民营企业支持特色经济发展。去年以来,共有23家企业与20个村结为帮扶对子,扶持资金800余万元。
此外,洛龙区还充分发挥蔬菜、花卉、奶牛养殖等“农”字号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企业所在村和周边村发展特色经济。去年,在“孔寨”、“汇丰”两个规模奶牛养殖小区的带动下,白马寺镇孔寨村40余户群众利用牛粪、废渣发展双孢菇种植,仅此一项,年创收100余万元。
目前,洛龙区特色村数量已达60余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一半以上。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63元,同比增长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