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欧阳修:曾是洛阳花下客
斑竹垂泪(国画)
诗苑一束
很业余,很纯真
感动,在QQ群中奔涌
新闻网广告
诗歌在这个季节流行
小桥故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欧阳修:曾是洛阳花下客
紫 烨
  提起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人们往往联想起他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及《秋声赋》等词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修似乎和洛阳没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洛阳可谓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个地标。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母以荻秆儿画地教他识字。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年仅24岁,英气勃发,才华横溢,与梅尧臣、尹洙(洛阳人)等文友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欧阳修在西京一“守”就是三年,其时国泰民安,政务清简,城内亦繁华似锦,从唐代以来栽培、观赏牡丹花的民俗,此时可谓达到鼎盛之时。耳濡目染,他以少年之眼,看明媚 ;更以才子之笔,乐为牡丹书传,于是就有了后来墨香四溢的《洛阳牡丹图》和《洛阳牡丹记》,前者是浪漫的诗篇,后者是严谨的考证。尤其是《洛阳牡丹记》,乃第一部关于牡丹较系统的学术专著,它从花品、花释及风俗三部分,详尽讲述了牡丹的前世今生及与洛阳的因缘。从此,百花中最美的牡丹仙子名归于洛阳,因为“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因为“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欧翁也堪称是牡丹文化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欧阳修虽然在洛阳只呆了三年,以后还有几次“出差”在洛阳短期逗留,但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洛阳牡丹的风华绝代,想必陶冶、影响了他的一生。

  宋仁宗景 三年(公元1036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时为馆阁校勘的欧阳修勇敢为他辩护,翌年亦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僚友们都很关心他,时有书信往来,欧阳修曾给当时的峡州判官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戏答元珍》的诗,抒发了自己的郁闷和达观心态:“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菊,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这首诗亮色不多,然一句“曾是洛阳花下客”,气度雍容,似足以抵御残雪压枝、春风不度、野芳不发及多病思乡等诸多消极因素,可见他与洛阳牡丹深深的缘分。          

  欧阳修为臣敢于秉公直谏,虽两度遭贬但不改其衷;为官则造福一方百姓;为文既是诗文革新的领袖,也留下叹为观止的佳作名篇;为师更是奖掖后学,提拔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人才,并与之一起被后世奉为“唐宋八大家”。而且,他又与长眠洛阳的范仲淹肝胆相照,这等人物真应授予他为“洛阳市荣誉市民”。

  曾写下“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妃”的欧翁,若看到今日洛阳牡丹品种逾千、美艳绝伦的盛况,该不知多高兴呢!     本版题图:玉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