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吹响民族号角
天灾无情人有情
利用脚步发电
云山清音图 (国画)
思路 花语
车载 斗量
书法
都江堰思怀
新闻网广告
接住灾难的手
选择“坚强”
都江堰思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8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都江堰思怀
朱 兵
  汶川大地震后,我的心一直牵挂着那里的灾情,牵挂着都江堰。后来得知古建筑群二王庙全部震塌,沦为废墟,但古老的灌溉系统都江堰安然无恙。千年都江堰经受住了令世界震惊的特大地震的考验,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    

  出成都市区西行不远,即可见一条清水流淌的江,水势不缓也不急,颇显大江的威仪,这就是经都江堰而来的岷江水流。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带着对这伟大工程和李冰的敬仰,去年我来到都江堰。

  站在秦堰楼向岷江眺望,22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气象万千。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经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二王庙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年~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和历代文人骚客颂扬李冰父子的诗文碑刻。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江堰依然是一座充满了科学原理、精密设计、巧妙技术与宏伟营构的水利项目。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我经安澜桥踏上鱼嘴,在它左右之间,外江一侧水流居然是平缓安静,内江一侧则一路顺流。脚下古老的堰体经过先辈的维修养护,依然坚如磐石;历代种植的树木郁郁葱葱,沧桑无限的古树让今人珍惜不已。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鱼嘴,无须任何人工的水闸门,完全靠河水自然调节内外江水,精确地分配着岷江内外二江的水流量,控制着这条曾经肆虐奔流给川西平原带来灾难的岷江,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置身于都江堰的晨曦中,我恍惚走进了古代。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没有起重设备,更没有开凿工具,全凭人力以极其原始的方法施工,丝毫不逊色于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用现代工程技术修建起来的水库大坝,那是何等艰巨!

  当年,李冰父子用“四六分水”的办法来治水,不仅仅是防洪,更蕴含了一种“兼利天下”的理念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考虑的是千秋万代。我实在没能料到,泽被千古、流芳百世、声名远播的都江堰,竟然平实如许,没有一丝凌人的盛气,没有任何嚣张的陪衬,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几道河湾与堤坝,平和、宁静,它用静默拉近了自然与人的距离,至今,这关系依旧和谐。

  夜幕降临,我们叫上一辆当地的“游览三轮车”,带我们到市区。都江堰市将内江两侧装上了饰灯,廊桥上的彩灯勾勒出古檐弯翘的身影,廊桥内两排大红灯笼映衬着如鲫的人群,两岸成排的茶座和小吃集市形成两条长长的灯光长龙伴随着蜿蜒的江水伸向远方。我们品着香茶、看着绿波、听着涛声、吃着各式各样的当地小吃。那浓浓的民间生活之景,那涛涛江水滋养百姓之景,那热火朝天的风味长廊之景,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醉。我真的醉了,醉在了这江畔小城中。

  如今,地震摧毁了二王庙,但无法改变人们对李冰父子的敬仰之情;地震使都江堰市遭到重创,但被毁的家园将很快得到重建。

  两千多年过去了,李冰父子的智慧依然流淌,古老的都江堰依然神采焕发。

  本版插图 玉明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