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斗量典故源于三国时的洛阳。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用计杀害了蜀国大将关羽。不久,张飞又遭不幸,事皆因东吴而起。蜀主刘备与关羽、张飞当年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情同手足,如今两弟相继遇难,兄长刘备痛彻心肺,他亲自率领七十多万大军,水陆并进,讨伐东吴。东吴上下一片惊慌,为抗蜀军,吴主孙权采纳中大夫赵咨的建议,派他去魏国请求援助。
赵咨,字德度,河南南阳人,博闻多识,善于谈辩。他曾多次出使魏,均出色完成外交使命。此次求魏援兵,孙权特意嘱咐,不能让魏轻视了东吴。《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赵咨到魏都洛阳面见魏文帝曹丕,曹丕果然非常傲慢,他轻蔑地问“吴王孙权知道学习吗”“吴国怕不怕魏国”等类似的话欺侮吴国。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但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于是很有分寸地回答:“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赵咨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佩服,他不由自主地改用恭敬的口吻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吴国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车载斗量”的典故,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