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34——”
这架自5月12日以来早已为灾区天空所熟悉的直升机,从5月31日那一刻起,永远地陨落,再也不能忙碌地抢运伤员和物资了,再也不能为祖国而飞翔了。
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这5位不知为多少灾区人民运去了急需的食品、药品、水和其他物资,并从道路阻断的灾区抢运出不知多少危重伤员的机组人员,他们的生命,从此定格成为永恒。
早在失事消息传来那一刻,我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生还可能的噩耗,但,10天来,我仍然以一种执著的侥幸心理,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在参加抗震救灾报道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要乘坐他们驾驶的直升机在灾区奔波。
他们,是我的采访和报道对象,更是我生死与共的战友。
仅734号机组,就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执行飞行任务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努力,为灾区人民创造了数不清的生命奇迹。这一次,他们难道就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生还的奇迹?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期待啊——
51岁的邱光华,共和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再有11个月,他就要告别蓝天,为自己一生的航迹画上光荣的句号。在他5800小时的飞行经历中,他曾无数次地在没有航线的高原、山区开辟航线,作为一名军人,他能驾驶直升机把高难度的战术动作演绎得如行云流水。
在整个陆航团,他是经验最丰富的飞行员之一。他也是我国第一批驾驶米-171直升机的飞行员之一,他对驾驶的直升机的熟悉胜过对身体的熟悉。在机场上,记者曾不止一次地看到他提醒年轻的同事们如何在山区飞行中规避风险。
从惊险的飞行中安全归来,于邱光华来说,实在是太寻常了。
与邱光华相比,1980年出生的李月的飞行生涯才刚刚开始。但,在他仅仅560小时的飞行中,李月已经历过神舟六号返回舱回收、中印联合军演和抗击冰雪飞行任务,在这次抗震救灾的飞行中,他年轻的双翼,不知托起了多少生命的希望。
因为抗击冰雪、军事训练以及抗震救灾,今年1月就领了结婚证的李月一直没来得及举办婚礼。他和他年轻的妻子旅游结婚的心愿还没有实现……
47岁的空中机械师王怀远,也曾是一位飞行员。在身体原因停飞后,离不开蓝天的他又辗转走上了空中机械师的岗位。战友们都知道,他是停机坪上的“老大”,他甚至不允许战友们在工作中开玩笑。
对这样一位对战友生命负责、对直升机严格负责的人,对一位“爱军精武标兵”来说,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的?
还有28岁的空中机械师陈林。就在失事的前一天,妻子还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他……
1984年出生的张鹏,是5人中唯一的士官。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他还在期待着党组织考查他的表现……
他们,是一群如此优秀的军人。然而,在这次抗震救灾的第64次飞行中,他们却没返回——
他们救出的人数十上百,他们带给了无数人生的希望,却唯独没有给自己在最后关头争取到一线生机。
正是他们所在的部队,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从地震发生几十分钟后第一架直升机起飞以来,这些雄鹰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飞翔。
他们因此被灾区人民誉为“吉祥鸟”,但,灾区人民所不知道的是,这些为他们带来生存希望的“吉祥鸟”,自身却始终冒着巨大的风险——
数千米高山间陡峭的峡谷,湍急多变的气流,常年笼罩的云雾……而这些重灾区,不管是映秀镇还是汶川、茂县县城,全都坐落在岷江边狭长的山谷里,几乎没有直升机盘旋和降落的空间,飞行员,完全要靠肉眼目视操作、完全要靠经验完成一次次惊险的起降。
这些“吉祥鸟”完全知道在这条山谷中飞行的风险,然而,他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更频繁的飞行,以维护这条“空中生命线”的畅通。
然而,5月31日14时56分,当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突然同时来袭,这架连续征战在灾区上空的雄鹰终于折翼陨落……
英雄远去,英雄的名字,必将被人们永远牢记。
无论过去多久,人们都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黑色的记录中,在这方被撕裂的土地上和受伤的天空中,看到这些英雄的名字。 (据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