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红绿灯下,仍有闯王煞风景
震后一月,洛阳援建日日新
“变相”帮扶灾区群众
“轿车推人”案扑朔迷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震后一月,洛阳援建日日新
要开饭了!灾区群众纷纷来到附近的安置点。 赵俊善 摄
  “河南援建”红旗飘扬。赵俊善 摄
  居民点来了理发志愿者。赵俊善 摄
  洛阳书屋爱意浓。赵俊善 摄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现在,汶川大地震已过去30天。

  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抚慰家园夷平、骨肉分离的创痛无疑太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月的时间,全国支援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力量在迅速积聚。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觉,感受着大爱的温暖。为灾区重建付出巨大努力的,少不了我们洛阳人。

  6月12日,我们再次来到位于安县的洛阳援建区,探访这里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

  新建成一批活动板房

  昨日,在安县沸水镇洛阳援建工区最偏僻的一个地块,一排崭新的活动板房竖立起来,这标志着我市最后一支进场的援建队伍——河阳建筑安装公司也建成了首批活动板房。

  目前在安县桑枣镇和沸水镇两个援建区施工的洛阳施工队伍共有10支,建设者达1000余人。河阳公司因为途中车辆损坏,6月2日才到达施工场地,3日开始施工。

  河阳公司所在地块位于洛阳各施工地块中最偏僻的位置,原本是一块玉米地,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平整场地。由于没有携带重型机械,他们就地租用了两辆大型机械平整场地。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在原有57人施工队伍的基础上,又招募了79名当地受灾群众,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帐篷学校换新颜

  由南向北,桑枣安置点第一个区域是洛阳已经建成的活动板房小区。这里共有54套板房,为省六建集团公司援建,几天前移交给当地政府。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所著名的“帐篷学校”,安置的是茶坪小学和中学的百余名师生。不过它现在应该改名了,似乎叫“板房学校”更合适。

  走进第一排活动板房中间的通道,阵阵欢声笑语传入耳中。由于目前在进行中招考试,“板房学校”被临时征用作为考场,学校临时停课了。孩子们有的在游戏,有的在温习功课,老师们则在旁边的休息室静静备课。

  洛阳书屋有了“国际影响”

  学校中间有一间屋子,那就是已产生“国际影响”的洛阳书屋了。几天前,它在当地政府关照下,从C-030号帐篷搬到了新的活动板房。

  这所书屋的临时负责人是洛阳女孩董明珠,书是洛阳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简易书架是省六建公司施工人员在现场临时制作的,凝聚着洛阳人的爱心。

  如今,这座书屋已经闻名遐迩,安县乃至绵阳的各级政府把它当成一个标志,大力宣传。各级媒体也纷纷报道这座“洛阳书屋”,它已经成为洛阳人在灾区的一个标志性设施。

  更让人称道的是,洛阳书屋已经具有了“国际影响”,国际“心连心”组织、美国“爱心植苗”组织纷纷向这座书屋伸出援助之手,并不断派人前来对灾区的孩子进行辅导。

  就在昨天下午,辽宁省一个政府代表团来考察时,一位负责人还当即表示:向洛阳书屋捐赠2万元,用来购买图书。

  红十字会医疗点

  再往前走一个通道,一条横幅挂在通道上方,上写“成都红十字会医疗救助点”。其实,这里的主要工作人员和负责人也是洛阳人,为首的是中铁十五局医院原职工欧桂碧,大家都叫她“欧姐”。

  地震后几天,“欧姐”就从洛阳来到四川灾区。在当地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下,她来到桑枣镇,还把两个好姐妹也带到了这里。

  几天前,她回洛料理了一下家务事后,又赶到这里,继续负责这个医疗点。不过,她目前已经萌生去意。她说:“自从灾区群众搬到活动板房后,生活条件好了,来医疗点的人明显少了。我不喜欢没事可做的生活,还不如回去……”

  活动板房新居民

  最后一排房子,就是100多名灾区群众居住的地方了。由于是中午,大多数人在房间的地铺上午休,因为板房通风隔热效果好,大部分人睡得很香。

  一位在门前乘凉的中年人说,几天前他回家看了看,自己以前的两层小楼一半已沉入堰塞湖湖底,“所有的东西都完了”。

  像他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洛阳援建的高川和茶坪两个乡,一个与大山合为一体,另一个沉入堰塞湖湖底,基本上已不存在了。整个安县目前遇难2272人,这两个乡就占了90%以上。

  以前在帐篷里居住的时候,这些受灾群众大约是15人一个帐篷。如今也不宽敞,大约是12人一间活动板房。这位中年人说:“已经好多了,以前下雨帐篷进水,现在不会了;以前中午的时候帐篷里热死人,现在这里中午很凉快!”

  他说,12人住一间活动板房是暂时的,等所有的活动板房建设完毕,当地政府会重新进行调整,“要是一家能住一间房子,那就好了”。

  帐篷区的受灾群众

  南面的蓝色帐篷区里也住着不少灾区群众。

  随着理发师志愿者的到来,很多居民在排队理发。正在给群众理发的一位漂亮女孩说,她来自绵阳三台县,也是一名志愿者。

  这种蓝色帐篷是民政部门的赈灾专用帐篷。小小的帐篷里,地上铺着活砖,上面就是地铺,地铺上躺着老老少少10多人。中午时分,帐篷里的气温能达到38℃~40℃。

  昨天下午的时候,住在帐篷里的群众正为一件事情作难:当地政府要他们自愿结合为12人一大家,往活动板房里搬。一个年轻人为难地说:“好难搞哦。”虽然作难,但搬进活动板房毕竟是件喜事。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始商量“合伙”的事情。

  板房和帐篷区的西面,就是省六建和三建等施工单位的新施工地块。灾区人民的渴望,是他们昼夜施工的动力。前一天晚上,施工人员又是通宵施工,他们甚至还在过道上预留了绿化带。

  走访过程中,巧遇的一幕深深打动了我们:一群灾区的孩子不知从哪儿采来一束束香气袭人的野栀子花,送给医疗点的洛阳医生和附近的洛阳施工人员。

  这个季节里,当地人经常会随身携带野栀子花,用来除虫和祛异味。绿色的花梗、白色的花朵、扑鼻的芬芳……孩子们的小小心意,使我们感受到灾区的美好未来。

  本报特约通讯员 时杰 易勋 冯广纳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