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中信重工。 |
| 2006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信重工。 |
| 投资900万元建造的50吨电弧炼钢炉除尘系统。 |
| 公司液压防爆绞车生产基地。 |
| 世界领先水平的6.5×18米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 |
| 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 |
| 和谐发展的中信重工。 |
|
中信重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依据GB/T 28001-2001标准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强化管理,改革创新,加大投入,为公司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个和谐平安的工作环境,工伤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2007年没有发生重伤以上事故,轻伤事故率2.48%。,远低于6%。的考核指标,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编织严密管理网络,构建科学高效管理团队
公司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了公司、直属厂、车间、班组四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公司和各直属单位分别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公司和直属厂均设立专门机构,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从公司到班组层层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员,现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67名。公司工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在基层工会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15个,780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遍及每个班组,履行劳动保护监督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已形成了领导重视、主管负责、群众参与、工会监督的安全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责任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考核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落实责任。一是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初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层层分解。二是明确安全生产责任。由公司领导与各直属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安全责任书。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责任目标,厂与车间、车间与班组、班组与个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三是严格责任追究,特别是对习惯性违章的顽症加大处罚力度,增强了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及广大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
早在2005年,公司就依据GB/T 28001-2001和GB/T 24001-2004标准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应用到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中。公司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目标指标的制定和完善、管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消除环境污染,治理安全隐患,不断提高企业环境状况和安全生产水平。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今年是全国隐患治理年,公司把此项工作当作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排》,突出重点,工作重心下移,直属厂、车间、班组逐级落实责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2008年1月至5月共排查出一般隐患301个,并全部进行了有效治理,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工会充分发挥劳动保护“三级网络”的监督职能,认真执行劳动保护检查员的义务并行使职权。780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做到日巡周查,佩戴标志上岗,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对查出的安全隐患限期整改,使生产现场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环境。
坚持事故预测预防和危险(高处)作业项目审批制度
公司各单位每月月初根据生产计划和设备检修计划,对其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加以预防,确保生产和检修作业的安全。对危险(高处)作业项目,制定防范措施,严格审批制度,指定专人监护,保证项目安全施工。
增加安全投资,完善安全基础设施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职工身体健康,公司从基础做起,加大安全投资力度,完善生产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性。为落砂、配砂、旧砂再生等粉尘作业点配套建设除尘设施,降低粉尘危害;在公司轻油库建造一座避雷塔和防雷电侵入设施,保证轻油库雷雨季节安全;为铁路与道路交叉口增加报警装置和安全护栏,减少车辆伤害事故。
在技术改造过程中,严格落实安全、职业卫生“三同时”,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职业卫生预评价和竣工验收评价。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以公司成立50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为素材举办了大型“事故百例”安全教育图片展,先后有6152名员工参观了展览;在车间、班组开展“当一天安全员”活动,组织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测试。
在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对新入厂员工、实习生、即时岗位人员、外来施工人员全部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组织公司152名各级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和专兼职安全员参加 “厂长(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班”的学习,全部取得了培训合格证做到了持证上岗;严格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制度,做到100%持证上岗。
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信重工将以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本质安全性,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李振远 孙佩山 范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