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一路上,他们遭遇了数不清的余震,多次山体滑坡,好多次有人差点儿被悬崖飞石击伤。官兵们临危不惧,日夜奋战在废墟上的每个角落。救援队副队长陈彦胜背着20多公斤重的手动洗消器,带头在深山峡谷中走村串户,从倒塌的废墟到路面各个垃圾堆,从分散驻扎的独家小院到临时搭建的帐篷,从房前屋后的猪圈、厕所到每一处家禽饲养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疫情感染疑点。
自北川的防疫消毒工作全面展开以来,防化官兵每天6点起床工作,晚上六七点才能回到宿营地。方便面、压缩饼干是他们的主食。进入6月后,当地的气温都在30℃以上,但他们不得不穿着隔离衣、长筒胶靴,戴着头盔、防护眼镜和口罩工作。工作一天下来,每个人的胶靴都能倒出水来,脚被泡得发肿泛白,胸前被晒出了“红领巾”, 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支持我们的是心中的使命——大灾过后决不能有大疫。”陈彦胜说。
不辱使命,在艰辛中坚守岗位
余震、大雨、烈日……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真正的勇士无所畏惧。在北川受灾最严重的陈家坝、桂溪、太康、金鼓等乡镇和村寨,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崖、爬峭壁、越江河、过索道,深入到每一个羌族村寨、每一顶临时帐篷,展开地毯式防疫消毒工作。
6月5日傍晚,喷洒了一天消毒药水、早已疲惫不堪的防化官兵,刚回到宿营地,便下起了瓢泼大雨。狂风抽打在防化官兵临时搭建的帐篷上,一些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官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帐篷。雨整整下了一夜,不时有雨水从帐篷底下浸入,许多官兵的被褥湿了,这一夜没有一个人熟睡,大家在迷糊中盼到了天亮。起床后,官兵们立即将帐篷里的积水清扫干净,吃完方便面后又准时赶赴救援地点,开展防疫消毒工作。
余震频发,震不动防化官兵坚定的心
在频频发生的余震中,96251部队救援队的防化官兵却始终坚守在灾区一线。
“在北川我们每天能够感受到的余震至少有十余次。”陈彦胜这样描述他们在灾区对余震的感受。
5月23日,国家地震局发布了震区可能有6级至7级余震的消息,北川的受灾群众已经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震,北川成了一座空城。然而就在此时,救援突击队依然每天对陈家坝乡展开多批次压制型消毒清理。
5月25日16时21分,一阵强烈的余震袭来,大地一阵抖动,废墟上的石头滚落下来。先前已倾斜的房子突然倒塌了,尘土弥漫。官兵们快速从废墟撤离。余震过后,大家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投入消毒清理工作。晚上回到宿营地后才得知,青川发生了6.4级强余震,而大家所处的北川陈家坝乡离青川不到100公里。
“在来灾区之前,全体防化官兵就已经做好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连续作战、敢打必胜的心理准备。只要任务没完成,我们就必须坚守在一线。”陈彦胜说。
心系群众,全力保障灾区人民的饮水安全
地震后,北川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为让受灾群众喝到安全卫生的水,96251部队救援队派出20名防化官兵、4辆消防车,临时组成了一支送水队。
从5月22日开始,防化官兵每天早上从江油市自来水公司装20吨自来水,开车送往60多公里外的北川县桂溪乡与陈家坝乡。几十公里长的泥泞道路沿岷江蜿蜒前伸,道路下方是滔滔的岷江水,上面是摇摇欲坠的峭壁石。但防化官兵表示,在北川没有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前,4辆消防车将长期为桂溪乡和陈家坝乡的群众送水,保障灾区群众的饮水安全。
不遗余力,全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在为重灾区消毒防疫的同时,救援队还选派了20多名防化官兵投入到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战斗中。
北川县陈家坝乡太洪村是救援队的重点帮扶村。防化官兵带领村里的党员平整地基,安装活动板房。救援队还为村里35户特困户搭建了临时帐篷,并送去各种炊具、劳动工具、衣服鞋袜等必需品。他们还将对村中的5名孤寡老人、3名孤儿以及35户特困户给予长期帮助。
截至6月19日,这支防疫突击队已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所属两个乡镇和40多个自然村寨,喷洒防疫消毒液280余万平方米,运送生活用水860吨,医治受灾群众1000余名。在当地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教育的同时,他们还给灾区群众发放了治疗感冒、肠胃病、皮肤病的药物150余种,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被灾区政府和群众誉为“废墟上的防疫尖兵”、“敢打硬仗的突击队”。
眼下,96251部队的防化官兵依然在抗震救灾的前线奋战着、拼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