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气质
史官文化源于河洛
新闻网广告
“弱智”的说明书
邙山黄土掩丽人 孝文功业见史册
花雨图(国画)
遥远的光饼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邙山黄土掩丽人 孝文功业见史册
本报记者 张亚武
  帝后礼佛图(局部)(资料图片)
  文昭皇太后墓志简介:

  全称《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并序》,1946年被盗出土。墓志左边残缺,残高66厘米、宽55厘米。志文正书,残存10行,满行19字。

  专家点评:高照容,一位翩若惊鸿的丽人,使我们回望一个襟怀博远的君王;一个胡服狄语的鲜卑民族,消融于汉文化之中,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千年帝都洛阳。北魏不见了,由隋及唐宋元明清,一个又一个朝代如平原上的走马,掩入时间的草莽,背影渐远。笙歌弦舞和凄凉平庸、恢宏的雄心和混浊的泪水,都叠印在这冰凉的石面上,与沉默的文字一起安睡,而墓志铭见证了这一切。

  (点评人:唐志专家赵跟喜)

  在市区北面的邙山上,墓冢累累,人们见多不惊。在洛阳至孟津县城公路官庄村附近,有一大一小两座墓冢毗邻着,大的高约20米,小的高10多米,大家习惯将其连在一起,称为“大小冢”。

  1946年,北魏文昭皇太后的墓志从小冢中被盗出土。根据墓志“袝高祖长陵之右”的记载,人们才弄明白,附近那座高大的墓冢下面,埋葬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因改汉姓为元,故也称元宏。公元467年,他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于公元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专家分析有几个原因:

  倾慕汉族文化。孝文帝从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曾执掌北魏大权20多年。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而洛阳是当时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统治中原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可见他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交通又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成本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可以解决粮食问题。

  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洛阳卧踞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腹地”之称,自古就是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场所。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也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荣。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都城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汉魏洛阳故城。如今,站在白马寺向东看,依稀可看到一段段的残垣断壁,那就是汉魏故城的城墙。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的都城,共沿用330余年。在北魏时,汉魏故城规模最大,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

  至今人们都很难想象,一个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又从西北迁至中原的少数民族,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始进行大规模汉化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胡服、讲鲜卑语,一律改穿汉服、说汉语。孝文帝还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把其他100多个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

  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崇信佛教,从而推动了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凿的。

  龙门西山的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求冥福而修建的。窟内原来雕刻有《帝后礼佛图》,后被盗卖至国外,其中《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通过这些浮雕,后人可以看到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风采。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元499年,孝文帝在南征途中病逝,年仅33岁。这位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在为完成国家统一的征途中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文昭皇太后高照容(公元469年~公元496年),是孝文帝的贵人、北魏宣武帝元恪之母。高照容和兄弟姐妹生于东裔(冀州渤海修人),后移居中原。高照容艳丽过人,冯太后见了也惊艳,遂收之入宫,这时她才13岁。高照容为孝文帝生了两男一女,即宣武帝元恪、广平王元怀、长乐公主元瑛。公元496年,高照容死在前往洛阳的路上,谥号文昭贵人。宣武帝元恪追尊其皇后之位,后来孝明帝元诩更追尊其为皇太后。高照容初葬终宁陵(即今瀍河回族乡盘龙冢村附近之盘龙冢),后迁至孝文帝长陵。

  2004年,我市文物工作者对长陵陵园进行了勘探调查。勘探表明,陵园为长方形,其夯土围墙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陵园总面积17余万平方米。孝文帝的陵寝(大冢)位于陵园的中部偏北,圆形封土,现存直径96米、高约21米;文昭皇太后陵(小冢)位于孝文帝陵的西北104米处,圆形封土,封土直径42米、高约15米。

  根据封土形状、墓道朝向等,文物工作者认为,长陵继承了东汉的皇陵葬制,与少数民族葬制有明显区别,也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反映。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