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走进烟叶大县洛宁,只见一望无际的烟田里,一片片银白色的地膜光亮耀眼,一株株肥壮的烟苗吐翠滴绿,充满生机。
据了解,三年来洛宁县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种烟大户免费建设高科技烘烤基地、育苗大棚、水窖、机井、生产道路等。去年全县共收购烟叶901万公斤,实现税收2212万元。其中收购量超过百万公斤的乡(镇)8个,税收超过百万元的乡(镇)9个,种烟收入超万元户达到4575户,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的先进位次。
县委书记高维勋说:“要大力推行‘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叶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狠抓技术落实,努力提升亩均效益和优质上等烟比例,增强烟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争创全省烟叶生产第一县。”
抓机遇,向烟叶强县迈进。洛宁种烟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务院区划办划定的烟叶最佳适宜区之一。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烟叶生产作为富民增效的支柱产业,强力推进烟叶产业化发展。今年,省里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将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5个市作为试点市。洛阳市烟草公司拿出1290万元,将洛宁定为全市唯一试点县。洛宁县的烟叶生产,向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烟叶产业化迈进。
抓队伍,促进烟叶产业化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烟叶生产,要求各乡镇主要领导做到懂烟叶,会管理,并培养了一支支有技术懂生产的抓烟队伍。县委书记高维勋、县长孙君奎多次下乡调研,帮助烟农解决困难。县委副书记徐秋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全军等烟叶生产指挥部领导,在烟叶生产的不同时期召开现场会,发通报,促进度。同时,县里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邀请专家讲课,印发技术资料。今年,力争举办培训班100期以上,培训烟农8万人次以上。
强基础,有效降低风险。2007年,县里投资5000多万元,加强了烤房、育苗大棚、集雨水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建设了上戈、故县、东宋、王村烟站;建设了12个增雨消雹站点,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整体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严管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一是狠抓生态烟生产措施落实。冬前超垄结合施入粗肥面积达百分之百,秸秆覆盖率达百分之百,运用豆浆灌根等技术,确保烟叶内在品质、亩均效益、市场占有份额的提高。二是狠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烟100”等优良品种种植率达百分之百,推广化学抑芽、生物菌沤制青肥、粗肥等新技术,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三是狠抓防病措施落实。重点做好大棚消毒、卫生操作、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提高烟叶抗病能力。今年,全县继续加大投入,已实施烟水配套工程15处,新建烘烤炕房工厂一座、密集烤房50座、小密集烤房500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3400万元以上。
建亮点,强化示范带动。着力抓好“三园一点一带”精品示范工程,即河底乡、东宋乡、小界乡三个千亩高科技烟叶生产示范园区,东宋乡王岭现代农业示范点以及河底、东宋连片开发区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的“百里万亩烟叶产业带”工程。
2006年,洛宁按照创建“河南精品、全国一流”的标准建设了河底乡、东宋乡两个生态型科技示范园,形成了路成网、渠配套、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的烟叶生产格局。2007年,示范园共种植烟叶5200亩,园区当年收入达754万元,亩均产值1450元。省市烟叶生产现场会多次在洛宁召开,国家烟草局领导潘家华、包芹等到园区调研指导,原省长李成玉也亲临园区指导,给予高度评价。
明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今年从烟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烟草农业转变。目前,全县有千亩以上片区9个、500亩以上片区18个、100亩以上片区56个,10亩以上大户发展到1000户以上。
县委书记高维勋说,今年县里投资4500万元完善烟叶烤房、育苗大棚、烟水配套、烟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311”工程,加快向现代烟草农业迈进的步伐。将完成烟叶种植面积15万余亩,收购24.1万担以上,使上中等烟比例达90%以上,力争税收达2800万元以上、烟农收入达1.3亿元以上,争当全省第一、全国强县。 (冯合理 卫朝华 张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