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客家遗风“洛阳屋”
圣火传递方案写了216页
用亮丽的城市景观迎祥云
小青年“变脸”福娃
骗同学入伙传销 事不成致人伤残
广告
游泳场馆水干净吗
购买的房屋被抵押该如何维权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客家遗风“洛阳屋”
本报记者 李银刚 文/图
  “到屋里喝茶!”7月19日,走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洛阳镇的村落中,村民们很热情,所有的人都这样招呼我们。

  开始不在意,听多了才明白,当地人所说的“屋”,不仅指房屋,而且指繁衍生息的场所——家。

  76岁的侯蔡章老人曾在1956年任洛阳乡乡长,作为粤北小洛阳发展的见证人,他对那里的村落了如指掌。在他带领下,我们走访了10多个自然村,惊奇的是,当地许多自然村也都被称为“屋”,如李屋、曾屋、阙屋等。

  据介绍,洛阳镇现有1万余人,共有汉、瑶、畲三个民族,其中汉族8900多人,全都是客家人。他们之所以把家称为“屋”,是因为客家人辗转迁徙,漂泊不定。正像当今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有些人虽然已在城里买了房子,但他们觉得那仅仅是房子,老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那儿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客家人心中的老家在我们脚下的河洛大地,异乡的栖息之所,也许只能是他们千年行程中的一个驿站,一处港湾。

  不过,粤北的“洛阳屋”倒是别具一格。

  我们发现,当地的村落是由一个家族长期聚集生活而形成的,呈封闭性和对称格局。一个村一般只有一个出口,看起来像北方传统的门楼,只不过,这个门楼是全村人共用的,也叫村口,村口外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

  村子里,正对村口的中轴线上坐落着高大的祠堂,祠堂内供奉着宗祖的牌位。每一家的房屋则分布在祠堂两侧。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家的房屋连在一起,成排出现。另外,祠堂、门楼、民房多是悬山式建筑,墙体用土坯垒砌,梁架为木结构,房顶覆红色板瓦。一些较大的祠堂为二进或三进,每进屋顶间形成天井,便于采光和通风。

  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人都知道,对称、有院落是北方民居的显著特点;围合性、连体性是福建土楼的典型特征;天井与池塘则是黄山脚下徽州古民居的象征符号。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洛阳屋”,却集纳中原、江南、福建的建筑意韵于一身,恰恰显示出客家人海纳百川、兼收并容的特点,说明他们漂泊行程的艰难。

  走进曾屋村,我们看到,村口的门楼用上了琉璃瓦,几排民房都是新的。镇党委委员吴新超说,曾屋村是该镇古老的村落之一,元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曾姓人从福建迁居至此,渐成村落。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该村村容村貌大大改善,现有的祠堂、门楼和民房均是镇里统一规划、建设的,保持了原村落的布局和风貌。

  在下洛水村,新旧两个村子互相为邻,耐人寻味。

  田新卫村村口的池塘塘水清澈见底,几只黑鸭子游来游去,塘前稻谷飘香,景色清幽。

  古乳源扼守西京古道,境内高山林立,属石灰岩地区,人口特别稀少,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始设县治,因县北有一钟乳岩,盛产石钟乳粉,故名乳源。

  明代永乐后的六七十年间,全县仅有2700多人。此后,乳源“招民承种,湖广、江西、汀漳之民占籍于乳”,乳源客家人的先祖,大多是此时迁来的。清代,又有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大批客家人纷纷迁来,当地客家人的总数远远超过土著居民,反客为主。洛阳镇一带,人口也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增多的。

  洛阳村党支部书记甄亚松说,现在全村只有870多人,但姓氏有李、刘、江、陈、周等13个之多,明清迁来的人口比较杂乱,来源分布很广。

  乳源文史专家许化鹏也是客家人,他对本家族的源流做过研究,发现乳源许姓的根源在河洛地区的登封,许氏先辈曾迁至山东、福建等地,明朝又从广东潮州迁至乳源。

  在洛阳镇,下洛水村的魏氏家族是江西迁来的,泉水村的钟氏家族是福建迁来的,李屋村的李氏家族是广东梅州迁来的……

  来来去去,来去匆匆。迁徙是客家人的特性,历史上,客家人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清初,乳源的客家人又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移居四川,有的则移民广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地的部分客家人还迁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继而迁往东南亚,走向世界。

  当代乳源客家人依然在迁徙潮流中飘荡。我们所到的10多个村中,很少看到男青年的身影,他们大多到珠三角地区闯天下了,有些人已在那里定居,村里留下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孩子,“洛阳屋”变得“空荡荡”的。

  然而,执著的客家人依然坚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在下洛水村,85岁的魏土养老人走路颤巍巍的,来到自己年轻时参与修建的祠堂时,老人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谈起家族习俗:“婚丧嫁娶之事,都要到祠堂举行,过年时这里最热闹,男女老少祭祖宗,放鞭炮,舞龙,舞狮,高兴得很。”

  现在,洛阳镇只有3所完全小学,没有初中,教育相对落后。然而,正像固守过年习俗一样,客家人却懂得“诗礼传家”的深刻内涵。明朝时,泉水村出了个进士,叫钟万章,在湖南当过高官;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钟家又出了恩进士钟昨哲。

  在泉水村,恩进士的牌匾高挂在钟家祠堂的门楣上,红匾、黑字、银款,已历经300年,似乎在诉说着“洛阳屋”的荣辱与兴衰。

  图为 祠堂是客家人的心灵家园,他们在那里传承、延续着河洛之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