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一批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迅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及时、准确、深入、持久地开展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用笔和镜头记录了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以及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表现出了高度的职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今天,本报刊发长篇通讯,全面报道他们的事迹,以激励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继续做好抗震救灾宣传,做好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宣传,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奋力为实现“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6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接见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时,特意问报告团成员、驻洛“铁军”部队杨剑师长:“你们穿越死亡谷的事迹很感人,当时有没有随行的记者?”
“有,洛阳日报社的记者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杨剑响亮地回答。
这是一群让人难忘的身影。从地震发生后至今,在长达近3个月的时间里,废墟上,瓦砾间,救援的现场,低矮的帐篷……一批批来自洛阳的新闻记者冲到了救援第一线,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用笔和镜头传递信息、记录历史、呼唤爱心、播撒希望。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的战场,他们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过硬的应急能力、实战能力和高尚情怀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面对巨大灾难 他们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高于一切。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灾难的关键时刻,我市宣传新闻战线快速反应,立即行动。
按照上级精神,市委宣传部迅速对做好抗震救灾宣传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市属各新闻单位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震后不到8小时,洛阳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占举已坐上洛阳协和医院的救护车,火速赶往灾区。
震后第二天下午,洛阳日报社摄影记者杜武和洛阳广播电视报社记者张金星,就随驻洛铁军先头部队乘坐飞机到达四川,成为第一批到达这里的洛阳记者。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