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谁?为什么要感谢“他们”?“他们”是一幅画,“他们”是几个人,“他们”是北京“鸟巢”等奥运场馆的建设者,但“他们”所代表的是全中国的农民工。
称之为“他们”,是因为一个故事。去年8月,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苏坚产生了一个想法,那些建设“鸟巢”等奥运场馆的农民工们,到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还会有机会来这里观看奥运比赛吗?于是他来到北京,打算为这里的农民工画一幅画,然后拍卖画作,再用这笔钱购买奥运会门票,让画中的农民工也能看到奥运会比赛。苏坚找到了正在奥林匹克公园干活儿的5位建筑工人,创作了一幅油画,题名为《他们》。去年11月,画作拍卖了32008元。
今年7月,苏坚终于给大家买到了“鸟巢”比赛的门票,实现了自己的承诺。8月17日,苏坚和“他们”中的4位农民工聚集在北京,这4个农民工,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来自黑龙江,两个来自河北。苏坚不仅帮他们安排好了食宿,并给他们每人买了一部数码相机。8月18日,苏坚和他们一同观看了当天“鸟巢”的田径比赛。第二天又带他们吃全聚德烤鸭和游览故宫。他们拿着相机,拍“鸟巢”、拍老外、拍故宫,与运动员合影,接受记者采访,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主人公是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贡巴村的藏族小伙冷保。2007年2月19日,冷保和哥哥来到北京,在“鸟巢”当电焊工。冷保用自己的勤劳与朴实,赢得了工友们的称赞。在那些日子里,冷保几乎每天都在梦想,自己将来能不能在亲手建设的“鸟巢”里看一场奥运会比赛?“鸟巢”即将建成时,冷保离开了北京,回到了青海。奥运会开幕前,网易网站得知了冷保的这个梦想,于是发动网友帮助冷保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快,有492位网友表示愿意为冷保提供帮助。有的给他提供火车票,有的给他提供比赛门票,有的为他安排住宿,有的负责他的餐费。最后,在10位网友的爱心接力下,冷保来到了北京,并观看了8月22日“鸟巢”的田径比赛。谈及观看比赛的感受,冷保说:“很幸运、很自豪、很激动、很亲切。”
听一个农民工介绍,在“鸟巢”干过活儿的农民工,就像是南北迁徙的鸟儿,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很少有人在这里超过半年的,因为他们虽然“同属一巢”,却又分工不同,在一座巨大的工程中,分别承担着自己的专业。这样下来,在“鸟巢”流过汗水的农民工,前后不下三五万人。
然而,当我们徜徉在奥林匹克公园,并一次次把大气恢宏、精美绝伦的“鸟巢”、“水立方”等地标性建筑摄入相机的时候,却再也见不到农民工的身影。此时此刻,他们到了哪里?他们在干什么?是和我们一样欣赏比赛、游览美景,还是开赴一个新的工地,继续流汗、继续攀登?
令人高兴的是,全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农民工、帮助农民工和保护农民工。“他们”的故事和冷保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被他人承认和尊重。如今,“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建设者们,不仅因为在这里写下了最为精彩的篇章而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赞扬,还拥有了一张特殊的“人生名片”。走到哪里,他们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鸟巢’的建设者!”
感谢“他们”的劳动,感谢“他们”的付出,感谢“他们”的智慧,感谢“他们”的奉献。北京不会忘记“他们”,奥运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