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潘建洛,中铝洛铜集团公司铜板带厂精轧车间20辊机组机长,1958年生,1983年退伍后进入洛铜集团公司铜板带厂工作至今。他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和省“优秀职工”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格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
兴趣与爱好:看书、上网
在工友眼里, 潘建洛不简单:“你看人家都50岁了,还天天抱着本专业书在‘啃’呢。”
潘建洛在四川铜梁县当过兵,3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个韧劲十足的“拼命三郎”。
1983年1月,潘建洛转业成为当时的洛阳铜加工厂铜板带厂二车间工人。那年年底,由于工作上特别能吃苦,表现突出,他被“破格”评为总厂的先进生产者。
但异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并不是潘建洛干工作的唯一“法宝”。随着车间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大批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从国外引进过来。为了能熟练操纵这些机械,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开始了学习——拼命阅读专业书籍,同时研习外语。这种学习习惯一直坚持至今。
1998年,工厂花几百万元人民币从德国引进一台大型20辊轧机。机器是从海路运过来的,虽然德国专家拍着胸膛说一路风平浪静、机器完好无损,但细心的潘建洛却在多次检测中发现机器第138套支撑轴上有水迹。他心里一惊,会不会有海水渗入机器内部?
他和工友卸下轴承,取下封盖,果然发现内部几颗原本光滑的滚珠表面已出现腐蚀迹象。虽然“受伤面积”不大,但潘建洛知道,一旦机器“带伤”运行起来,不久就会出现故障。而像这样的维修费用一次就需要数十万元!
在“铁证”面前,德国专家终于接受了更换机器的意见,避免了国家的损失。工友们说老潘是个“火眼金睛”:“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这么小的毛病谁能够发现!”
由于对机械有一种天然喜好,再加上多年的操作经验,老潘练就了一手排查机器故障的绝活。机器运行时,只要有轻微的声音异常或机身颤动,不用“开膛破肚”,老潘一下子就能揪出机器的毛病。
老潘的这个本领,现在可是全国闻名,山西、浙江等地的厂矿企业都专程请他去处理过机器的“疑难杂症”,回回都是“妙手回春”。“我这只是熟能生巧,没有什么高明。”在老潘看来,不断学习和总结才是硬道理。
本报记者 邓超 通讯员 汪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