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潘郁 摄 | |
本报记者 戈晓芳
家住西工区、经营白酒生意的宁婷婷是名爱美女郎,她的包里总有一个小小的化妆包,里面装着唇膏、小镜子、小梳子、护手霜等。“谁不希望自己漂漂亮亮的?”宁婷婷说。
她的化妆品能摆满梳妆台:面膜、眼膜、颈膜,各种乳液、乳霜,去角质的、补水的……单面膜就分清洁、补水、美白、亮肤好几种,让人眼花缭乱。下班后,她还定期到美容院做美容……
对于女儿的这种嗜好,年过半百的母亲杨女士觉得难以理解。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素面朝天,梳两个大麻花辫也很美。”在杨女士看来,买上千元一盒的化妆品无异于割肉,而对于母亲放在床头柜上、几次搬家都不肯丢弃的雪花膏,宁婷婷也不以为然。
两代人的巨大反差,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洛阳人在美容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把剪刀闹革命”与“雪花膏润肤、凡士林护肤”
今年58岁、在三友理发店工作了近40年的唐干民,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洛阳的美容业形象概括成“一把剪刀闹革命”与“雪花膏润肤、凡士林护肤”。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是李春波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小芳》。唐干民说,《小芳》风靡一时,传唱大江南北,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的“小芳”更成了那个年代青年男子心目中的大众情人。麻花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受姑娘青睐的发型。“能梳个麻花辫就很时髦了,多数女性梳着‘马尾巴’或是剪个齐耳的短发。”唐干民说。
20世纪70代,年长的男子多留平头,小青年则多为“锅盖头”,有身份的青年男子有留分头的,不过是对半分,被形象地称为“汉奸头”。“我那时留短平头,现在看以前的照片觉得特别逗,头发一根根竖着像刺猬。”唐干民回忆说。
51岁的夏丽是洛阳最早从事美容业的女性之一。“那时候不像现在,人们从来不随身带化妆品,其实也是因为没有”。夏丽说,那时几毛钱一盒的雪花膏往脸上涂两下,就俨然步入时髦美女的行列,真要描个眉画个眼的,准得被人说是“资产阶级思想作祟”。
老百姓用的化妆品只有雪花膏、花露水等,而且花露水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作为香水使用,而是用来驱蚊的。别说像今天这样经常去美容院,那时就是买瓶雪花膏,还得省着用。
“牛仔裤难脱,卷发头难梳”与“整容的代名词只是割双眼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姑娘们的发型虽仍有大辫子,但种类有所增加,林青霞那种不留刘海、头发往两边随意梳开、后边散放肩上的披肩发开始流行。烫发也开始受到城市青年女子的青睐。“不过只是把头发卷起,没有造型可言,叫‘爆炸头’或‘卷发头’。那时流行一句话‘牛仔裤难脱,卷发头难梳’”。50岁的许女士说起年轻时的“卷发头”总是笑个不停。
那时,男人的分头有了新的发展,从先前的“五五分”发展到“四六分”、“三七分”,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时尚男人还来个“二八分”。
最典型的是,那时港台时尚风逐渐吹进大陆,郭富城的郭氏分头在当时年轻男子身上非常风行,也有一些比较前卫的男青年留起长发。“不管头发多少,是否符合脸型,男女青年一进理发店都要模仿明星的发型。走在街头,一眼望去‘爆炸头’、‘郭氏分头’尽收眼底”。唐干民笑着说,那时工资不高,烫一次头发要花二三元,三友理发店一年能赚10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时髦的女青年会在脸上涂点润肤露、胭脂、眼影与浅色唇膏,美容与整容行业在洛阳悄然兴起。
1988年,在工厂做销售工作的夏丽出差去东莞,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容,她感受到美容能让女人找到自信、放松心灵,便请假两个月,在东莞学习了简单的美容手法。回到洛阳后,她开始在家里尝试着给身边的亲友免费做美容。
“那时的美容很单一,只是简单地做面部皮肤按摩与保湿”。夏利说,来家里做美容的朋友大多是背着家人偷偷来做的,大家也并不懂什么是美容,只是觉得好奇,“图个新鲜”。
1990年,她离开工厂,开了一家美容院,那会儿洛阳的美容院只有四五家,刚开始从事美容业时,十分被人看不起,家人与身边的朋友似乎更不理解她。“那会儿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开美容院”。她丈夫知道她辞职开美容院时失望地说:“你正儿八经的工作不要,怎么去做这行呢?”
1989年,当时还是外科医生的534医院副院长肖建华开始为一些找上门来的部队文工团的战士与一些从事演艺工作的演员,做简单的割双眼皮与隆鼻手术。他说,那时候说起隆鼻子、割双眼皮,还是很新鲜的事情,市民普遍难以接受动手术整容。
李冰当时是驻洛某部文工团的战士,为了演出时能减少化妆程序,她请肖建华割了双眼皮。忆起那段背着家人与朋友去割双眼皮的经历,她笑了起来:“那会儿整容的代名词只是割双眼皮。”
女性不分老少,纹出黑粗的眉
20世纪90年代,社会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人们的思想也空前开放,发型也更丰富了,女子发型有远看似大白菜的烫发头、直发;男子发型有平头、分头、长发等。
同一时期,纹眉、纹眼线风在女性中流行起来。“那会儿女性不分老少,人人纹出一双黑黑粗粗的眉,好似两条又黑又粗的毛毛虫爬在眼睛上”。肖建华说,天长日久千人一眉,全无灵动的韵味。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化妆品种类多了起来,美容院、整形医院、美发店迅猛增多,男女老少对美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逐渐变得理性,不再跟风,懂得有选择地扮靓自己。
五彩缤纷的头发成为个性的象征
改革的脚步迈入21世纪,在追求多变与个性的过程中,宽大的衣裳、五彩缤纷的头发……在上了年龄的人眼里“简直是胡闹”的打扮却颇受时尚一族的青睐。
2000年以来,离子烫、染发等风靡美发市场。上至花甲老妪,下至幼儿园的小孩,不少是一头靓丽或飘逸的五颜六色的头发。“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拉直板更是每个女生的首选,一些长发男人对拉直板的离子烫也产生浓厚兴趣,在街上我们有时都分不清男女。”唐干民笑着说。
“如今求美者讲究张扬自我风格的个性美,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美容业要跟上步伐”。夏丽说,在她去年新开的美容院里,就有芳香SPA疗法、瑜伽疗法、光子疗法、量子疗法、热石疗法、醋疗、奶疗、泥疗……
数字看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提供的数字:洛阳化妆品消费1984年人均1.9元,1990年人均8.22元,2000年上升到人均31.09元,到2007年已达到人均96.37元。
唐干民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洛阳只有三友理发店一家国营理发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批温州人来洛阳开理发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发店迅速增多,到90年代中期,全市有好几百家,进入21世纪后,大街小巷有大小不等的1000多家各类美发店。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市大大小小的美容院有近千家,10家医院有开展美容整形手术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