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环境大接访周六举行
从黑白电视到网上冲浪
走进家园看问题
家园问题回头看
打造平安社区
居民安居乐业
酒后伸黑手 瞄上夜行女
掉进施工坑 醉酒惹的祸
列车上的生死营救
互 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从黑白电视到网上冲浪
——感受“玩乐”的时代变迁
         街头巷尾,年轻人在跳街舞。        记者 崔宏远 摄

  本报记者 邓超 实习生 白慧娟  

  在“吃喝玩乐”中,“玩乐”被搁在后头。也就是说,人们只有不愁吃不愁穿了,才会主动寻求各种娱乐方式,享受生活的快乐。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露天电影到卡拉OK厅,从出门旅游到网上冲浪,30年来,洛阳人的娱乐方式在不断翻新。

  上世纪80年代

  关键词:露天电影院 自制收音机

  1978年春天,37岁的交通系统职工金照军在简陋的筒子楼里鼓捣了几天,“拼”出来一台收音机。一个频率调节按钮、一个小喇叭……做一台这样的简易收音机,对平时喜欢研究无线电的他来说,难度并不大。

  除了锅碗瓢盆碰撞发出的声响,这个拥挤的筒子楼里第一次响起了广播的声音。虽然信号时好时坏,这台简易收音机依然给大家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4年后,金照军狠狠心用300多元钱买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50元。这一笔开销是他半年的收入。

  金照军还记得当年把这台西湖牌电视机“娶”回家的情景。

  那时候,去商店买大电器已经不需要“凭票”了。金照军跑遍了整个洛阳城,“主要还是比价格,看哪儿的便宜”。考察了近两个月后,他终于决定付款提货。

  那天,金照军是特意骑着自行车去的。把电视机搁在车后的货架上,用麻绳捆上好几圈,使劲推推确认捆牢了,再让爱人用双手扶着,他才敢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往前走。

  把“宝贝”运回家后,两口子迫不及待插上电源、拉出天线,调试了好半天,清晰的画面终于出来了。

  家属楼里轰动了。左邻右舍凑了过来,像过年一样热闹。金照军回忆说,当时能收看到的电视节目远没有现在多,最初只有中央台的节目,而且每天只有几个小时。不久,河南台、洛阳台和厂矿企业自办台的节目陆续能收到了,但节目内容依然比较单一。

  电视机买回来没多久,就赶上热门电视剧《霍元甲》的播出。每天晚上到电视剧播出的时候,金家就成了“公共影院”。来的人多了,后面的人只能站着看。

  除了这台黑白电视机,当时金照军还有个“宝贝”——一台老式电唱机。闲时,喜欢听音乐的他会找出一张黑胶碟,搁在电唱机上,优美的乐曲在楼道里回旋。

  “有时为了买张王洁实的唱片,要跑好几趟音像店,因为要的人多,货却很少。”金照军回忆说。

  《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九九艳阳天》……当时的流行歌曲,老金现在还能哼唱几句。

  当时,市区各厂矿企业都有放映露天电影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的传统。

  每到星期天,天刚黑,居民们就会赶向放映露天电影的场地。大人一手牵着小孩,一手拿着板凳早早去占地儿,来得晚的人索性跑到银幕后面看,金照军就时常出现在这些人当中。

  当时放映最多的是战争题材的电影,像阿尔巴尼亚的《地下游击队》、朝鲜的《看不见的战线》和我国的《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虽然题材单一,大家却百看不厌。

  时间来到1997年,工资已经涨了好几倍的金照军,也准备给家里的电视机更新换代了。

  这时候,商场里的电器产品早已琳琅满目。在七里河一家音响公司,他用5400元钱买回来一台全进口的三星牌彩色电视机。他说:“彩色的和黑白的一比,效果就是不一样啊!”虽然价格不菲,刚搬进二室一厅新房的金照军仍觉物超所值。后来,他们家又陆续配备了VCD和音响,那台服务了15年的黑白电视机,与那台老式电唱机一道“光荣退役”。

  上世纪90年代

  关键词:街边飞歌 出门看世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迅速进入普通家庭,内地、港台的流行音乐广泛传播。大批“追星族”出现,中年人喜欢蔡国庆、宋祖英,年轻人崇拜郑智化、小虎队和香港“四大天王”。人们在业余生活中也多了一个爱好:唱歌。

  有需求就有市场,洛阳街头卡拉OK应运而生。生意人将电视机和音响设备搬到街头,人们只需花一两元钱,就可以任意哼唱、一展歌喉。这种简易的路边摊不久就被卡拉OK厅所取代,有幸通过这种方式“秀”上一把的市民并不多。

  住在老城区环城北路的张建华就尝过这种“鲜”。

  张建华喜欢“赶时髦”。当时他还在涧西某大厂上班,拿着固定工资,脑子却很活。

  张建华回忆说,1993年前后,歌厅、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区冒了出来。去卡拉OK厅唱歌成为人们聚会休闲的主要方式,而花上二三十元钱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的消费方式也逐渐被大家接受。

  位于西工区的笑天影城曾是当年最高档的电影院之一。“软座、大屏幕,感觉就是不一样”。张建华是那里的常客,每逢新片上映,他都先睹为快,“当年谈恋爱的小青年爱去那里,虽然票价贵,上座率却很高”。洛阳人从那时候起开始接触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像《真实的谎言》、《终结者》等影片都曾引起洛阳城内观影潮。

  生活富足了,许多人就有了出去转转长长见识的想法,再加上当时去南方打工的人带回来许多新鲜的观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门旅游”的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那时候,在大多数洛阳人心中,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城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去体验一下当地人的现代化生活,成了当时许多洛阳人的心声。

  1996年夏天,市民刘全有带着老婆、孩子到上海自费旅游。短短3天时间里,他们爬东方明珠电视塔,在黄浦江上坐游轮,品尝蟹黄包……老刘说,他们一家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真是大开眼界。

  回到洛阳后,他把旅途的感受说给身边的人。在他的鼓动下,一些亲友也背起行囊出门了。接着,他们成立了“自助旅行团”,结伴出游。十几年来,他们已走遍大半个中国。

  2000年后

  关键词:网上冲浪 健康生活

  2000年后,费用大幅下降的宽带网络迅速被接入千家万户,市民又多了一种娱乐休闲方式:上网冲浪。

  2002年,家住新区的张侃考入洛一高。这一年,家里的电脑能拨号上网了,爸妈新买了一台数码照相机和一台小型DV机,爷爷还奖给她一个MP3随身听。她说,生活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信息数字时代。

  上网看新闻,玩网络游戏,进论坛灌水,写博客,把家庭聚会拍成短片,用专业软件编辑视频……在张侃带动下,一家人都成了上网能手。

  作为年轻人,张侃的生活因网络改变得最大。她大一时在和讯网上开博客,参加学校博客大赛获奖;大二时背着照相机、DV机在城市中穿梭,记录古都风采;大三时与同学拍摄校园短剧,品尝创作的苦与乐;每逢假期,她还要背着行囊独自旅行,边走边拍……

  “健康”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时倡导的主题。每天清晨,无论是在城市广场,还是在社区公园,锻炼身体的人比比皆是。

  洛铜43号街坊的老住户张贵兴老人今年已经70岁了,仍然精神矍铄。自从小区里5年前装上健身器材后,他几乎天天都要去练上一把。离家不远的王城公园免费开放后,他又多了一个好去处。他感慨:“现在吃饱饭了,就非得活动活动,生活变化真是大啊!”

  透过数字看变化

  1990年至2000年,我市城市居民在娱乐文教服务方面的年人均消费支出从最初的93.73元猛增到523.08元。2000年,城市居民每百户中就拥有彩色电视机113台、录音机40.3台、照相机35.7架、录像机15.7台。

  1993年,我市农民精神生活指标率也达到小康标准值,突出表现是农民购买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设备等逐渐成为农民家庭的必备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