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皮》剧照 |
|
《赤壁》招贴画 | |
近来,电影市场上根据名著或经典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越来越多:《画皮》改编自《聊斋》,《赤壁》改编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剑蝶》改编自经典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应该忠实于原著还是可以进行颠覆?是市场为先还是艺术为重?影视专家各说各的理。
电影应迎合市场需求
导演林奕华说起改编来语出惊人:“我在改编名著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绝对不忠实于原著,我就是要把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呈献给大家。如果在打造时都按原著编排,那不如让观众去看原著得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石川教授认为,说到底,电影的拍摄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时代在发展,古代的故事要拿到21世纪来讲,肯定要改编成符合现代观众口味的东西,这无可厚非”。
改编名著没有标准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姚扣根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外的电影创作体系十分成熟,改编一些经典名著的时候,会制定很多标准——从剧情到画面、从台词到人物、从艺术创新到动作设计都一一规划,“可惜的是,中国电影人改编名著没有标准,单靠经验,这就无法兼顾内容以及艺术自由度。此外,不少国内影人受市场的负面影响,显得浮躁,只想着赚钱,用名著当噱头乱改一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新的角度传播中华文化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陆军教授认为,改编是一把双刃剑,“从艺术创作方面来说,改编风的兴起源自于原创力和想象力的匮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改编自名著的影片从一个新的角度传播了中华文化”。
《赤壁》的导演吴宇森曾表示,他想用三国的故事告诉欧美的观众,什么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电影《画皮》的第一出品人、宁影厂厂长杨洪涛也有这样的想法:“优秀的文化要走出去,关键是要考虑到世界上大多数观众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我们虽然用的是西方电影的拍摄手法,讲述的却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我们想借电影打通一条走向世界的文化之路。”
应加快发展新的画面技术
虽然不少改编自名著的影片有着极为可观的票房,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电影过于平乏的画面想象力,限制了影片对于这些经典文字意境的表达。有专家认为,现在一些国内影片画面想象力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影片无法和原著的意境完美融合,只能依靠数字化的特效来吸引眼球。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观众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对于国内的电影人来说,如果想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就不能仅仅依靠改编内容,还得加快发展新的画面技术。
(张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