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一趟公交车全程要7元钱,而且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近日,重庆市一条公交线路车票价格上涨引发争议,被许多市民尤其是大学生称为“会咬人的公交车”。在各地以发展公交为手段治理道路交通拥堵、推动节能减排之际,重庆的做法值得商榷。
这条涨价的线路是西南政法大学两校区之间唯一直达公交线路。涨价之后,线路上运营的“中级车”被全部取消,代之以票价昂贵的“高级车”,学生们叫苦连天。
与这条“最贵公交”线路相比,重庆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都显得很便宜。例如无堵车之忧的轻轨起步价为2元,出租汽车起步价为5元,在重庆主城区内“打的”只需花费20元左右。
推广美观、舒适的公交车,确实有助于改善市民出行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但这并非一定要以高票价为前提。在选择“升级”的线路时,有关部门为何不加强调研,充分论证,召开听证会,而是偏偏选择一条以学生为主要乘坐群体的公交线路?在投放高档公交车时,为何不保留部分经济实惠的中低级车,给市民以选择余地,而非要把低价车一概取消?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一项吃财政补贴的公益事业,公交企业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并非纯粹的市场化企业。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增加财政补贴,出台鼓励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公交价格的措施,例如北京市实施公交票制票价改革,一般票价仅为4角钱,使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率明显提高。与重庆相邻的成都市,一般公交票价也为1元至2元。相比之下,重庆市在一条公交线路上推出的豪华公交车,无疑与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背道而驰。
面对记者的采访,公交企业声称车票价格是物价部门审核的,车辆配置和线路也是运管部门划定的,似乎自身全无责任。事实上,正是某些管理部门对于“公交优先”的理念未入脑,以人为本的思想未入心,长期实行“放鸭子”式管理,才让公交企业以借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之名,行攫取垄断利益之实。
公益事业关系民生,必须经济实惠,让群众用得起。要构建良好的城市公交系统,政府应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让财政补贴真正惠及老百姓,切莫让一些企业借公益之名行聚财之实,最终使公益事业成为老百姓用不起的“高消费”产业。
(新华社重庆10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