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绍周近照。 记者 邓超 摄 |
|
本报记者 刘爱国 见习记者 孙自豪 实习生 杨术磊
人物简介 李绍周,号过云堂主,1956年5月出生在洛阳市老城区民主街。曾在青藏高原服役8年。1987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4年,他在家乡洛阳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后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李绍周工笔画》等书画集。
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家就住在老城区民主街,小时候上学,绕远一点要从‘真不同’门口过。当时‘真不同’门口有卖鸡蛋灌饼的,两毛五一个。我买不起,就看几眼,深呼吸,吸进免费的香气……”
近日,在深秋的北京,记者采访了洛阳籍著名军旅画家李绍周。他身着休闲装,脸上洋溢着谦和的笑容。说故乡,谈艺术,论人生……他娓娓道来,从容淡定,宛如邻家大哥,全然没有一点著名画家的架子。
李绍周的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唯一的“高知”是哥哥,哥哥是清华大学毕业生。
李绍周说,他10岁那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老师回家,学生“放羊”。社会上文斗加武斗,气氛紧张。因怕他到外面出事,父亲不让他外出。看他在家里闷得慌,就找了一些字帖和画册让他描画。
上初中时,他写写画画的水平在同龄人中算比较高了,老师就找他办黑板报。少年都是“人来疯”,越是有人夸,干劲就越大,他更加勤奋地写字画画。
父亲恐怕也没想到,当年为了给儿子解闷,让儿子描字画画,不料这一描一画,出了一个著名的画家,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诗情画意入丹青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这样评价李绍周的工笔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笔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众多优秀的工笔画画家中,李绍周以其含蓄隽永、清新质朴的诗意丹青独树一帜,确立了他在当代工笔画坛的地位。”
李绍周的不少作品描述了西藏的雪域风情,这显然和他曾在大西北生活了8年有关系。
《春之节》中,两个战士扛着灯笼夹着鞭炮走在没膝深的雪中,一个老练沉稳,一个稚气憨厚,红艳的灯笼在寒冷的山林里闪耀着温暖,给守卫边陲的连队带来了春节的欢快气氛。
《晨雾》中,藏族母亲抱着孩子和一个年轻女子站在草原高处,早晨的雾气从山坡下升腾弥漫开来,她们凝视的目光看到了远方的什么?
《春锄》描绘初春的季节,两个藏族妇女专注地躬身锄地,护理着幼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墨痕心迹写至性
李绍周不光在绘画上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其书法也尽显文人本色。看过他的书法作品,你就会感受到他文人心性的一面,他的书法作品真正反映了文人的雅量与逸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句出自刘长卿之手,在李绍周的笔下显现得是那么洒脱、飘逸、大气、文雅。他的两幅长卷,《过云堂自作诗手卷》与《过云堂抄古人梅花词手卷》皆是在“极想写字”时写出,一气呵成,气脉贯通,透露出一股书卷充盈之气。
由于诗书学问的滋养,李绍周的书法具有独到的韵味,既不同于单纯的书家之字,也有别于一般画家之字,更多具有了学人书法的风采,于拙朴刚健中透露出智慧与雅量,颇耐品味。
“自己像一只老母鸡”
除绘画、书法外,李绍周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把对绘画、书法、文学以及人生的一些感悟,写在自己的博客里供大家共同分享。
在《过云堂杂记》中,李绍周认为,书法的基本功靠苦练,不然不能驾轻就熟;书法的精神境界靠思悟,不然不能超凡脱俗。他认为写字要自然本色,不要雄强而剑拔弩张,不为秀丽而搔首弄姿,不为庄重而憨头呆脑,不为潇洒而轻飘浮躁。
谈到作画,李绍周说,画由心中生,心里有什么就画什么,心里没有就不要强画。作品好看容易,耐看难。好看主要靠技艺,耐看主要靠内涵。
怎么评价自己的作品?李绍周说:“自己像一只老母鸡,趴在窝里下蛋,心里就充满了幸福感,我不在意别人议论蛋大蛋小。”
谈起家乡洛阳,李绍周充满深情。李绍周说,每过两年,他都要回家看看。每一次,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经过精心修缮保护,焕发着新的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是洛阳千年古都的符号;新区歌剧院、体育场、音乐喷泉等,成了现代洛阳的标志。
“洛阳每天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洛阳城市楼更高了,街更宽了,景更美了。洛阳市民的心理也随之在发生变化,自信而不盲从,自豪而不排外”。
李绍周说,每回洛阳一次,他都恋恋不舍。他已经和家里人商量好,打算在新区买一套房子。等房子整修好了,每年都要回家住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