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敞平坦的山区公路。 |
|
洛阳市最高的公路桥梁——十八盘高架桥。 |
|
盘山公路通山乡。 | |
11月14日,43万汝阳人民迎来了自己的盛大节日,洛南高速汝阳连接线工程和小柏路汝河大桥工程同时竣工。以此为标志,汝阳县“六横两纵一环线”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县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汝阳交通史也将因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迟到的觉醒
汝阳交通,曾经是一个令人辛酸的话题,曾经是人们心中隐隐的伤痛。
上世纪70年代,从县城到洛阳仅有一条能走马车的土路,多数人去洛阳办事全靠步行,而县城到各乡镇也不通汽车。全县唯一的国有运输部门是汝阳县马车队,这个仅有20多辆马车、30多个人的小部门,承担了全县对外运输的主要任务。在1332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内,即使在被称为平原的山北几个乡镇,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也是仅有几尺宽的土路,交通工具是两头牛拉的铁轮车;而在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的山区,道路则是羊肠小道,许多村庄甚至没有路,许多山民从来没有见过汽车。有人这样形容汝阳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出门两条腿,载物一双肩。”
岁月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虽然可以勉强填饱肚子了,但是,脚下天天走的路似乎没有多大的改观。有一件事让人啼笑皆非:
1990年,一位日本客商看好汝阳丰富的槲叶资源,兴致勃勃地前来考察。他万万没有想到,豪华本田轿车根本无法开到目的地付店,只好在县城租了一辆吉普车。但更让他预料不到的是,吉普车在山间轰鸣,使他提心吊胆,他下车方便时,竟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伤了腿。这位客商无奈地摇了摇头,带伤而回,再也不去想汝阳槲叶加工的事情了。
因为有了太多类似的事情,汝阳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得不一直在地下沉睡,农副土特产品也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或者变成废物。极端落后的交通状况,严重地制约了汝阳的发展,加上信息不畅、土地贫瘠等因素,造成了该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的现实,汝阳也因此成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
异常严酷的现实,使各级领导和勤劳善良的汝阳人民认清了一个道理:要致富,修公路。于是,在即将迈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候,汝阳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交通翻身仗。也正是此时,国家交通扶贫的强劲东风吹进了这个山区小县,在全县人民已经沸腾的心里燃起了更大的希望。
从此,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40多万汝阳人民谱写了一曲彻底改变交通面貌的壮歌。
艰难的奋斗
汝阳人民彻底改变交通面貌的第一仗是开通13公里的汝安路,这条穿越大虎岭的公路当时被称为“争气路”、“民心路”。那一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200元,要修这样一条路,困难重重。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领导者的决策一旦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就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为使汽车能开到自己家门口,陶营乡一对年逾七旬的老人卖掉存放了多年的棺木,把钱送到了指挥部;一位姑娘把积攒的嫁妆钱捐了出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全县人民就集资1400多万元。春节刚过,包括县主要领导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在内的数万名修路大军开赴工地。有钱的出钱,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经过两年苦战,这条公路胜利竣工。
在之后的几年里,汝阳县紧紧抓住交通扶贫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强力推进交通事业的发展,先后修通了汝白路、汝寄路、伊鲁路、侯饭路等较高等级公路229.8公里。截至目前,全县主要公路总里程达到597.97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327.5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5公里。该县道路交通网络逐步建立,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六横两纵一环线”的交通网络主框架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汝阳县争取上级扶持,动员受益群众集资、投工,建成村村通水泥路720公里,到2005年底,全县216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全县行政村通水泥路的宏伟目标。去年以来,汝阳县又把“村村通”水泥路向较大的自然村延伸,使绝大多数农民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村村通”水泥路成了农民的“希望路”、“致富路”。
辉煌的跨越
2006年以来,汝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强力攻坚,使汝阳的交通事业实现了辉煌的跨越:
——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县境。两条高速公路的贯通,使汝阳成为河南省唯一拥有两条高速公路和三个出入口的县。日前建成通车的二广高速公路,将出入口设在距汝阳县城7.5公里处的小店镇,现在从汝阳到洛阳的行车时间由前些年的3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二广高速汝阳连接线工程是汝阳交通事业的一个杰作。该工程连接县城,与省道侯饭线相交会。它的建成,对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区位优势、方便人民出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条总长34.485公里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为汝阳交通事业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高等级省道穿山跨河。在素有“七山二陵一分川”之称的山区县,原先修公路一般是绕着山头转、伴着河岸走,也因此产生了“说话听得见,见面要半天”的客观现象。而省道临木路则遇山凿洞,逢河架桥,这条57.5公里的道路新建大中小桥24座,其中十八盘高架桥的高度堪称洛阳公路建设史上之最;新开隧道3座,总长度达2480多米;新建涵洞155个。这些桥梁、隧道、涵洞的修建,不仅使公路等级明显提高,也使沿线任何两地间的路程缩至最短。城关、上店、十八盘、付店4个乡镇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从县城到付店的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45分钟。临木路是贯穿汝阳南北的大动脉,也是洛阳市“五横四纵”公路网中的重要一纵,它的建成对改善汝阳乃至全市的交通状况、促进洛阳南线旅游开发、实现旅游强市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让环线把各乡镇连成一线。如果说修建主要公路是解决了各乡镇与县城交通问题的话,那么汝阳县近年来修建、改造的几条环线则彻底将各乡镇联系起来。本月14日建成通车的小柏路柏树汝河大桥是这条公路的一个咽喉工程。这条全长52公里的环线,把小店、刘店、三屯、上店、柏树5个乡镇的25个行政村连在了一起,极大地方便了沿线10万群众,也给这5个乡镇发展经济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除了小柏环线外,还改造了大蔡路,新修了靳王路。以前,汝阳南部山区的付店镇和毗邻的王坪乡中间有一座大山阻隔,两乡镇群众往来要绕道县城,路程达80多公里,如今,因为修通了靳王路,两地间的路程缩短到20公里。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汽车2576辆、客运场站16个、营运客车188辆、客运线路40多条,日发车班次400班,日运送旅客13300人,年经营收入2718.4万元;拥有各类拖拉机2600多辆、货车780辆,年货运量75万吨,货物周转量5510吨公里;公交车、出租车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拥有公交车46辆、出租车44辆。全县已形成了快捷完善的客、货运输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公路通,百业兴”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汝阳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同步跨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由7家增加到41家,初步形成了矿产开发、冶金、机械制造、酿造、化工、建材等工业产业群。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3年的5937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24068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份额由2003年的30.17%增长到2007年的41.87%。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已形成烟叶、花生、优质红薯、畜牧养殖、食用菌、中药材6大产业格局。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绝大多数农户已经脱贫。许多农户除了拥有手扶拖拉机、脱粒机、三轮车等农业机械外,还新建了小洋楼,购置了电冰箱、空调、大彩电、摩托车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路,改写了汝阳的历史;路,创造了汝阳人民红火的新生活;路,也必将引领汝阳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因为有了公路,汝阳的发展将会更快,汝阳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袁喜宝/文 郭战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