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援建者,用爱坚守江油
从屈指可数到高楼林立
走进家园看问题
家园问题回头看
促交通文明 我是志愿者
出租车将加装防伪标志
连 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从屈指可数到高楼林立
——感受30年来洛阳市区楼的变化 本报记者 孙利华 梅占国/图
 今日新区沿河百栋高层建筑。
2004年5月摄于洛河南岸。
我市旧城区现代化的高楼。
  “洛阳路宽了,楼高了,城市靓了。”近日,从辽宁葫芦岛来洛探亲的赵乾不禁感叹。

  他是原六冶退休职工,20多年后又回到洛阳,眼前的许多高楼叫不出名字,让他感觉有些“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30年来,洛阳大变模样。走在街头,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恐怕就是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

  说起洛阳的高楼,上点岁数的人都会记得一个特别的名字——九层楼。上世纪80年代初,洛阳城高楼少之又少,九层楼傲然耸立在西工,被公认为当时的“洛阳第一高楼”。

  此后数年,市区高楼屈指可数,直到1984年,友谊宾馆改造工程完成,“第一高楼”称号易主。当时的友谊宾馆主楼15层,高40.6米,是我市第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1987年9月,高70米的洛阳工贸中心大楼在中州中路边拔地而起,该楼共11层,楼顶建有直径5.5米的四面报时钟,楼高钟大,一抬头时针便清楚可见。

  次年,工贸大楼西侧一座74.2米的高层建筑建成,因主楼顶端一小时自动旋转一周,故名旋宫大厦。坐在23层旋转音乐茶座,品茶之余可俯瞰整个古都洛阳,成为当时一景。许多人记得,当时上旋宫大厦顶楼参观要收门票钱。

  1990年,中外合资的三星级酒店——牡丹大酒店建成投用,极大缓解了外宾入住难的问题。

  1995年7月,四星级的牡丹城宾馆在南昌路北端建成,这栋高99.88米的建筑一亮相,便获得建筑领域最高荣誉——鲁班奖,轰动一时。市建委退休老干部陈康寿回忆说,宾馆设施规格相当高,内部设有容纳300人的大型会议中心,“可以召开国际性会议”。

  1996年9月,洛阳国际金融大厦在中州中路拔地而起,117.4米的高度,让它成为当时第一高楼。

  这个“第一”仅维持了不到两年,1999年3月,农行洛阳分行大楼竣工,总高度达146.3米。

  2003年8月,市公安局通讯信息指挥中心大楼落成,这座大楼号称5A级智能化大厦,总高(至塔顶)153.3米,成为市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超高层科研办公楼以169米的高度,成为目前洛阳建成投用的第一高楼。该楼顶部柱状构筑直插蓝天,象征着不断向前超越的梦想。

  “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发展”。2004年2月,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洛阳新区兴起了规模宏大的高楼建设热潮。4年里,市党政机关办公楼、高层次人才小区、洛龙区行政中心、雅香金陵饭店、钼都利豪酒店等相继落成,近乎一张白纸的新区成为一片高楼丛林。特别是紧邻洛河南堤的5公里长区域内,开工建设了130栋高层建筑群,如今63栋建成,50栋主体封顶,一个水天相接、高楼林立的洛阳“陆家嘴”呼之欲出。

  一拖退休职工曹明乐——

  九层楼:

  从鹤立鸡群到风光退位

  传说中的九层楼在哪里?西工区南新街家属院内,一拖集团退休职工曹明乐往西侧工地一指:“就在那儿,九层楼当年风光着呢,是洛阳第一高楼。”

  今年58岁的曹明乐在九层楼附近出生、长大,直至退休。他记忆中,30年前,南新街一带是一条大沟,叫难民沟,沟两边住满了解放前逃荒来的难民。九层楼就盖在沟上面,楼建成后以安排沟两边搬迁户为主,难民沟也随之改名为“南新街”(谐音)。九层楼刚建起来时,比全市所有的楼房都要高出几头,在中州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的确是鹤立鸡群。

  对这座当年豫西第一高楼,人们感觉特别新奇。虽然没有配电梯,仍有不少人不嫌楼层高,开后门挤进去住。许多人从涧西、老城老远跑过来看热闹,有的还争着在九层楼前拍照留念。九层楼,直接以楼层数命名,这在洛阳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象当年起名时洛阳人有多自豪,“如果现在叫九层楼,肯定是个笑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九层楼周边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工贸中心大楼、旋宫大厦、百货大楼、建行办公大楼、电信大楼……楼层一个比一个高,设施也更加先进。2004年,九层楼被拆除,腾出地方建设国际商业步行街,这座曾经名噪一时的第一高楼终于风光“退位”,彻底淡出人们的视线。

  九层楼拆除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本报记者赵茂平抢在大楼拆除前拍摄了一组照片,发表在《洛阳日报》一版上,标题为《最后的守望》,仅仅5个字,却充分表达了洛阳人对九层楼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洛阳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媒体有责任记录历史。”搞了几十年摄影的赵茂平说。

  学校退休职工刘振罡——

  住在28楼上看风景

  1978年前后,由于住宅建设滞后,全市缺房户、拥挤户和不方便户约有4万余户。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户搬进高楼大厦,退休职工刘振罡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刘老原是学校(原洛阳工学院)职工,大半辈子和家人挤在筒子楼里,窗户小,楼道黑,一年四季难见阳光。后来虽然搬进新楼,但是因为子女多,住房一直不宽敞。2005年年底,当公务员的二儿子搬进新区公务员小区28楼,禁不住儿子再三劝说,他和老伴也搬了过去。

  起初他担心楼层太高,上下不方便,但是几天后便习惯了乘电梯上下楼,“一点也不耽误事”。

  “楼层高感觉就是不一样,没蚊子,光线好,心里也特别亮堂”。他喜欢坐在家里的阳台上,任由阳光照射进来,然后泡一杯茶,看看窗外新区的风景。起初,刘老能从家中清楚地看到开阳湖音乐喷泉,别提有多得劲儿。

  随着小区前面的高楼陆续建起来,如今视线已没有以前那样开阔了。老人笑起来:“现在的高楼实在太多了,看喷泉得走几步路,正好锻炼身体。”

  新区开发办李万春——

  摩天楼在我镜头下长高

  2003年3月,李万春从市园林局抽调到新区开发办。5年多来,他每天挎着相机,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用镜头记录新区一栋栋高楼“成长”的经历。

  第一次走进新区,迎接李万春的是满眼低矮破旧的农舍、废旧的鱼塘,还有垃圾山,一个村支部前“人民公社好”的标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新区射击馆建成,30平方公里的荒凉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栋楼房。市党政办公大楼、市金财网络中心、公务员住宅小区、体育中心等一批又一批建筑相继落成。

  仅仅4年,一个道路纵横、高楼林立、清水环绕、绿树成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已悄然崛起。李万春说:“新区4年盖的高楼,快赶上市区洛河以北十几年所建高楼的总和。”

  站在他的办公室里,窗前是气势磅礴的体育中心公园,身后是沿河百栋高层。新区在镜头中每天都有新变化,这让他感到无比震撼和幸福:“新区第一项工程开工,我就在这里,我是新区的建设者!”

  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曾经无人问津的新区热闹起来。李万春记得,最多的一年,新区开发办接待了数百批次的参观者。参观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印象:洛阳新区一水儿新楼,大气、漂亮。

  数字看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洛阳城里6层以上的楼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仅有孤零零一栋9层楼,其他均为3层至5层的低矮建筑。市建委作过统计,1998年,市区建成的高层建筑接近100栋。目前市区高层建筑总数有多少?有关部门暂未进行专门统计。但自2004年以来,仅新区就开工建设高层建筑370栋,建筑面积688万平方米,其中124栋高层建筑已竣工投入使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