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于丹,《百家讲坛》两位最火爆的主讲人。(资料图片) | |
易中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要想在《百家讲坛》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够被“修理”。只有被彻底“修理”过的主讲人,才能包装成为符合《百家讲坛》流水线出品要求的杰出“演员”。
“演员”都要被“修理”
2007年年底一个周五的晚上,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怀清正在电脑前“干活”,家里的电话响了。电话是《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打来的。这趟杭州之行,她打算挖掘一些主讲人。
在学校,段怀清日子过得很舒心,学生们都喜欢他汪洋自肆、天马行空的讲课风格。电话里,对方还询问段怀清对《百家讲坛》的了解情况。段怀清知道这个节目,但没有看过多少,印象比较深的是钱文忠主讲的《大唐西域记》。
段怀清并不知道《百家讲坛》如何选择主讲人,也没有觉得自己会有机会和实力做这个主讲人,更不知道之后还有预选、初选、面试之类的程序。
完成了这些程序的段怀清,正式成了《百家讲坛》流水线上的一个“演员”。11月,他主讲的“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系列开播。电视画面里,段怀清笑容有点僵硬。“对着镜头到底笑不笑?这都要斟酌再三。”段怀清说。
类似的经历,几乎每名《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经历过。仰慕大学教授风范的观众,希望通过电视来体验在大学课堂的感觉,却不知见到的主讲人都是被彻底“修理”过的,被包装后成为符合《百家讲坛》流水线要求的杰出“演员”。
三管齐下+毛遂自荐
段怀清是王咏琴直接找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领导推荐的。
这是《百家讲坛》选拔主讲人环节之一——海选。
《百家讲坛》的体制是这样的:万卫是制片人,制片人下面有执行主编,执行主编下面是编导,这样分三个层级。栏目人员又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都有固定的主讲人,谁发现的主讲人谁就做,每个组也要为节目收视率、影响力等各个方面负责任。
即使在栏目内部,编导们也不讳言“海选”这个选拔主讲人的环节。主讲人王立群向记者透露了栏目到各个大学进行“海选”的方法,他称之为“三管齐下”:“第一,在校园网发公告,征求主讲人,全校教职员工都可以去;第二,请人文院系推荐几位好的老师,进行面谈;第三,走访大学生,让他们推荐好的老师。”
由于易中天、于丹的火爆社会效应,很多大学教授都对《百家讲坛》趋之若鹜。《百家讲坛》先后到河南大学挖了4次人,每次报名者都很踊跃。王立群回忆自己“中举”的过程:“他们选了两三天,没选到合适的主讲人。面试是上午一批,下午一批,几十个人去试讲。”王立群自己本来是最应该错过的人,因为海选期间,他到北京出差了,经过沟通后急忙赶回河南,才赶上了“面试”。
除了“三管齐下”,还有一些辅助方式。比如小圈子的推荐,“小于丹”蒙曼结缘《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她的学长、在坛里讲唐史的孟宪实教授的推荐;而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透露,毛遂自荐的学者也大有人在,“有的老师就把自己讲课的录像寄过去,和节目组的人套近乎,希望能得到赏识,一夜成名”。
(据《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