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好小伙异乡立新功
照亮了夜空 温暖了人心
家园问题回头看
宜阳县柳泉镇汪营村:规整杂物 清理死角
电线短路,奥迪途中“发火”
连 线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1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照亮了夜空 温暖了人心
——感受30年来洛阳城市照明的巨变
洛浦夜色美。
夜幕下的新区开元大道。
开元大道原貌(摄于2002年5月)。
  傍晚华灯初上,五彩缤纷的亮化灯将今天的洛阳城装扮得流光溢彩。

  路灯,是一座城市的眼睛。每天清晨,它照亮了早起者奔波辛劳的路;太阳落山后,它陪伴着劳作一天的人奔向家的港湾。洛阳城市照明30年发展的道路,不仅照亮了古都的夜空,更温暖了城市居民的心。

  五彩灯光耀夜空

  资料记载,1920年,“洛阳临照电灯公司”建了一个小电厂,街道上安装了10多盏路灯。洛阳城市照明工作由此发轫。1979年前,路灯还不到2500盏。

  从1979年到1980年,市财政投资27万元,新建30条装灯道路,路灯突破3000盏。城市照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1996年年底,市区累计安装路灯11012盏,突破1万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照明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处长肖玉洛说。

  2001年以来,我市开始实行“绿亮净美畅”工程,每年投入巨资,对全市照明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为配合洛阳新区开发建设,2003年开始,城市每年新增的路灯都有数千盏,新区路灯数量迅速达到1.8万盏,接近洛河北老城区几十年来积累的数量。

  到2005年年底,市区先后改造道路225条,全市95%的路灯改造为性能稳定、光照度好的高压钠灯;90%以上的照明线路实现“入地”,基本淘汰了水泥灯杆,取而代之的是镀锌钢管。

  30年前,洛阳的路灯为白炽灯,微泛黄光,外面套个简单的罩子,被形象地称为“锅盖灯”,因为罩子可拿回家当蒸馍锅盖用。

  如今,“锅盖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城市照明实现“一街一景”,灯型各异,绿色节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路灯正在普及。

  2006年7月,首批太阳能路灯在新区体育中心落户,一年内安装137基200余盏,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太阳能照明示范区。今年4月,九都路路灯改造完成,更换的1217盏路灯全部为新型节能钠灯和LVD电磁感应节能灯,实现从点到线的延伸再到面的拓展,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绿色照明项目。

  30年前,路灯的开启要由人工控制。1995年开始,我市尝试路灯自动化监控技术,在九都西路、春都路等路段逐步展开。2002年5月,市路灯自动化监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路灯控制在河南率先实现微机自动化控制。

  1994年6月,西关九龙鼎亮化工程竣工,这是我市城市雕塑、主体建筑亮化的开端。

  2006年1月,我市亮化工程启动。一年多时间,112处大型公共设施、近800栋高层楼宇、4726家商业门店成功实施亮化,以洛河为中心,洛河两岸相互辉映、城市主要广场及道路各具风采的城市夜景亮化体系正式形成。

  五彩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洛阳的夜空,更使这座古老的城市显现出新的光彩。

  “洛阳路灯”享声誉

  近日,记者采访了洛阳路灯业部分老领导、老职工。

  一位老领导回忆,1980年他到市路灯管理所工作时,由于历史欠账多、管理体制等问题,市区只有中州路等少数主干道、火车站等地有路灯,绝大部分为白炽灯,灯杆是木杆或水泥杆。由于设备老化无人维护,黑灯是家常便饭。

  “当时,‘地不平、灯不亮’,群众对市政设施很有意见,经常有群众找过来反映路灯不亮问题。哪里的灯一旦不亮,就容易发生案件,那时公安部门常常找我们‘说事儿’。”这位老领导说。

  由于当时经费有限,要快速发展,必须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要钱没有,所里就向上级要政策:市财政对路灯实行包干,只拨付电费、维修材料费和大修费,超支不补、节约全留;而路灯所职工工资、设备费等实行自收自支。由于工资和劳动量直接挂钩,一下子,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之后,路灯事业稳步向前发展:购置了升降车、面包车、吊车等;为解决线路运行不稳定问题,新建路灯专用线;逐步淘汰白炽灯,新上高压汞灯、第三代钠灯等;新安装的路灯数量以每年数百盏至1000多盏的速度增长;进行规划编制,搭建框架……

  “洛阳路灯”在业内享有一定声誉:1986年召开的全国路灯会议,曾对洛阳路灯发展经验进行推广;2002年以来,国内有几十个市来洛阳参观学习路灯自动化控制技术;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成为省级文明单位,今年当选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城市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成为全国地级市中不多的一个。

  盏盏路灯暖人心

  邢克绍老人在青年宫一带生活了70个年头。谈到城市亮化的变化,他有一肚子的话:以前晚上一出门两眼一抹黑,几乎人人家里都会准备一个手电筒。手电筒还是大家晚上串门的必备工具。他所在的西平街几百米长的道路上只有三四盏路灯,大部分路面仍然漆黑一片,手电筒也就派上大用场了。  

  并不宽阔的路面上,每隔三五十米便立着一根木头杆子,杆子上头还顶着一个碗状铁质灯罩,昏黄的灯光仿佛全被收进灯罩,路面昏暗……邢克绍说,这场景在他脑海里非常清晰,被那碗一扣,灯泡是亮了,但照明的范围缩小了,很不美。“晚上经常有人撞到电线杆上呢。”老人忍不住笑起来。

  老城一直是各种美食的汇集地,烧鸡、烩面、酱牛肉……晚上出去,每个摊点前总是灯火闪亮。邢克绍说,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当时一些有实力的商铺不过是扯个小灯泡,更多的商贩借助路灯经营。到晚上,抢占电线杆子附近的地盘就成了商贩们的“头等大事”。“如今路宽了,路灯多了,还是双向照明,广场上、小区里都装上了照明灯,真不知道以前没灯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邢克绍笑着说:“逛商场一下逛到10点,任何时候到公园散步都不怕撞鼻子了,天刚微黑路灯就亮了,感觉一天24小时都是透亮的。”

  肖玉洛说,城市照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30年,洛阳的城市照明事业发生了巨变。可以说,每当一盏路灯亮起时,它照亮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道路,更是一颗颗城市居民的心”。

  数字看变化

  1978年,洛阳路灯不到2500盏,全为光效差、照明度低的汞灯和白炽灯,线路大多为架空线路,亮灯率85%。

  2008年,全市路灯达到40000盏,亮化灯饰71000多盏。光源以光效好、照明度高、使用寿命长的高压钠灯为主。照明线路使用地埋式专用电缆,总长1280公里,安装箱台式变压器近400台。亮灯率达到99.7%,设施完好率89%,走在全国前列。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