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货券是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居民用来购买日用品的票券,因主要用于购买日用工业品,所以又叫“工业券”,全称为“日用工业品购货券”,最早发行于1961年,发行最多的年份是1962年。
洛阳最早的购货券印发于1962年,因其面额为“分”,所以,又称为“分”或“工业分”。在改革开放之前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洛阳市普通家庭的高档消费品是四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统称为“三转一响”。每买其中的一件,都需要一家人节衣缩食攒几年钱。但光有钱还不行,还得需要有相应数量的购货券。
那券是每年国家定量发给每一个家庭的,要达到够买一件的数量,也得攒好几年。有时供应紧张,有了钱和券还不行,还得有供应号,那是国家根据计划,视一个单位的人数多少,一年才给一个单位几张或十来张。供应号到了单位显然是供不应求,怎么办?一般单位只能通过层层抓阄来决定,这样最公平,不然会引得大家的不满。
“文革”初期,我家买的三门大立柜走的就是这样的程序。父亲抓到一个号,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又发了愁,工业券数量不够,于是向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去借,先凑够了把大立柜买回家,等以后发下来再一一还给人家。不然的话,抓到的号过了购买期限,就“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啦。后来又买手表,是通过一位在医院当大夫的远房亲戚才买到的。因为当时的手表供应,根据洛阳的实际情况,只供应给特殊需要的人,如医院的医生护士、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野外作业及工程技术人员。
那个时候,在洛阳市购买一个三门大立柜需要5分的购货券,一辆自行车需要15分的购货券,一台收音机要5分,一条被面要半分,一张三斗桌要1分,一块手表要5分,一台缝纫机要10分。今天的人们听到这事可能是笑话,可那时是开不得任何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