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晔,今年31岁,年纪轻轻的她,经过公示后,将实现从市人事局人事科科长职位到团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职位的跨越。
帮助王夏晔快速完成这一人生重要跨越的,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忙碌,11月22日,我市采用优先条件和竞争上岗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部分领导干部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报名、资格审查、优先条件认定、面试、笔试和考察工作全部顺利结束;当天上午举行的九届市委第67次常委会议,慎重研究并正式公布了对15名后备人选作出的使用决定。
这是一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市委在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优先条件比较、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民主推荐、竞岗面试、笔试等方式,让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更是一次树立正确干部导向的积极探索——一个个优先条件,就是一个个正确的干部导向。2007年以来我市率先提出并不断健全完善的干部选拔优先条件制度,在此次选拔中得以成功实践。
乘着“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强劲东风,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一个激励创造业绩的干部选拔“导向标”,已在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心中树起。
创新——着眼于洛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10月9日,《洛阳日报》二版刊发的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目光。
消息中说,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我市将采用优先条件和竞争上岗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部分县(市)区行政正职及市直综合性经济工作岗位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市直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35周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
采取此种办法选拔领导干部,是市委领导班子基于深谋远虑,着眼于洛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发展之道,用人为先”。洛阳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创优势,赶超先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市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队伍。
近年来,我市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力度,创新选人用人方式,积极探索采取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票决等各种形式的干部选拔方式,使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年轻干部、女干部配备不足,领导班子结构有待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领导干部储备有待增加。
市委一班人认为,干部选拔办法只有更科学、更规范,才能有利于激发干部的创业热情,才能更好地鼓励干部创造业绩,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导向,才能不断加强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能否在吸收原有推荐提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等办法优点的基础上,克服各种办法存在的弊端,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干部选拔机制?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市委围绕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2006年,我市在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强力推行了融目标、业绩、过错“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制度;
2007年,为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建立健全与干部使用的对接机制,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县(市)区行政正职后备干部选拔条件(试行)》、《市直单位(部门)正职后备干部选拔条件》;
2008年,市委组织部又制定了《副县级干部选拔优先条件试行办法》。
深入调研,虚心纳谏,反复斟酌,年年根据情况变化修订……
一个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以优先条件为导向的用人机制,渐趋完善。
一个全新的、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干部选拔优先条件办法,应运而生!
三个干部选拔的《条件》,分别量化了近期可使用的正、副县级后备干部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择优使用的一些优先条件、不拘一格提拔需要的一些破格条件、避免失误需要的一些否决条件。特别是在优先条件制定方面,细化为20余条,分别从业绩优先条件、阅历优先条件、综合素质优先条件、群众公认优先条件和岗位特定优先条件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衡量,明确、具体地树立了干部考核选拔的“硬标杆”。
办法的设置注重科学——
全面性。办法考虑到了干部使用的多种因素:业绩优先条件体现了看政绩用干部的要求,阅历优先条件体现了凭实际工作能力用干部的要求,综合素质优先条件体现了凭德才用干部的要求,群众公认优先条件体现了看民意用干部的要求,岗位特定优先条件体现了按岗位需要用干部的要求。
一致性。办法与干部导向相一致,有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优先条件。
历史性。优先条件可以积累,有利于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考察干部。
动态科学性。优先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优先条件也将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
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推行干部选拔优先条件,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积极探索。
今年10月初召开的九届市委第61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面向全市,采取优先条件和竞争上岗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部分领导干部后备人选!
此次选拔工作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实施。市委迅速成立以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选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从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有关科室抽调了近40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综合组、县区组、市直组、青干组、优先条件评定组等5个工作小组,并制订了《洛阳市选拔部分领导干部工作实施方案》。
报名登记、资格审查……选拔工作立即有条不紊、严谨周密地展开。
报名,需要跨过两道高“门槛”。
第一道“门槛”:优先条件——体现对工作业绩的重视,必须具备两个以上优先条件,才有报名资格。
优先条件的申报与分类评审认定,是此次选拔工作的重点、难点,更是报名人员关注的焦点。
因此,市选拔办对优先条件认定严之又严、慎之又慎。建立个人申报、群众监督、组织审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一个认定标准,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最后,还对所有参加选拔人员优先条件认定情况进行了公示。团市委书记岗位报名仅有2人,因没有达到事先规定的遴选比例要求,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本次不再进行该岗位的选拔工作。
结果,274名报名者,100人被挡在第一道“门槛”之外。
第二道“门槛”:民主推荐——体现对群众公认度的重视。
市委先后在县(市)区和市直单位正职,市委、政府正副秘书长及办公室正副主任,市纪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正副秘书长及委(办)正职,市委组织部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市直4个选拔岗位系统内干部、九届市委委员等6个不同范围、不同层次,进行了民主推荐工作。
每次民主推荐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民主推荐范围扩大了,而且每次民主推荐都是搞‘突然袭击’,因此,谁也不知道参加推荐的是哪些人,根本没有事先打招呼的可能”,一位竞岗成功者说,这确实体现了公平、公正!
按照相关规定,面试人员依据优先条件和民主推荐原则上各占50%的比例产生。最终,64人被确定进入竞岗面试。其中,县(市)区行政正职及市直综合性经济工作岗位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进入面试人员21名,市直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进入面试人员21名,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进入面试人员22名。
优先条件多、群众公认度高,但不见得就有胜任某个岗位的能力。那就现场比比本事——谁本事大,谁就上!
公平——选人用人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1月18日早晨6时。市教育局门口。
63名进入面试人员(其中1名进入市台办主任岗位面试的后备人选因病缺考)准时集合,坐上大巴。此时,他们谁也不知道大巴开向何方。
7时多,大巴驶入小浪底检察官学院。这里,武警把门,戒备森严。
63名考生按职位类别与抽签序号,分别在3个面试考场进行演讲答辩。
对于面试题,许多进入面试人员反映:“命题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紧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岗位工作实际,注重测试决策水平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驾驭全局能力,题目出得比较科学。”分析考试结果,一位考官说,通过科学命题,切实让那些有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优秀干部“冒”了出来。
此前,市选拔办曾通知面试人员,此次考试只有演讲答辩一项。但每个人面试结束后,随即被带入一个房间,单独接受应知应会笔试。时间:20分钟,考官:两名——又是“突然袭击”!
其实,笔试题并不难答。但看似简单的题目,凸显出命题者的一番良苦用心。
下面,不妨让我们来逐题分析一下。
题目一:请依次回答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朝代的名称?
——作为洛阳市民尤其是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烂熟于心。我们一直以居住在十三朝古都而自豪,并时常向外推介洛阳旅游,但如果外地客人问起这个问题时,我们却吞吞吐吐,岂不让人笑话?
题目二:2007年洛阳市GDP总量是多少?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多少?
——领导干部应胸怀全局,始终关注洛阳的发展。
题目三和题目四:我国主要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否为共享税,其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各为多少?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多少?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为多少?
——这几个问题,每次应知应会考试都是必考之题。现在,我们抓发展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连这些基本政策都不知晓,领导干部何以推动经济工作?
题目五:市委、市政府对于各单位、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是“对企业和其他纳税人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请办事项”应当做到“有求必应,当天办结”,还有要求是什么?
——对符合法律和政策的事项应当做到:有求必应,当天办结;当天不结,上门服务;三天不结,报告市府;逾期不结,责任追究。这是市委、市政府针对转变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提出的要求,它体现了政府的效率、态度和服务。每个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熟知,并转变为自觉行动,这绝不仅仅是测试记忆力的问题。
题目六:省政府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对辖区内发生重大事故的,对其地方行政领导如何进行追究?
——想走上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得先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得知道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时你到底负什么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重视安全生产。
题目七: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在,全市上下都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显然无法胜任领导工作!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笔试题并没有偏题、怪题,都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当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知识。只要平时注重学习、注意积累,就完全可以考出高分。
公平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考试命题上,它贯穿于选拔工作始终。
科学选定面试考官。特邀省委组织部的3位同志和专家来洛指导并出任主考官,聘请省直单位和部分地市的18位同志担任考官,并对所有参加面试的考官和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明确了面试流程及各自工作职责。
抽调各界代表监督、旁听。抽调市纪检监察部门9名干部担任监督员,并安排市直部分单位领导同志、县(市)区委组织部部长、选拔职位涉及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33位同志,列席参加旁听,并进行书面测评。
严格面试工作纪律。一是制度上严。面试前,市选拔办专门制订了《面试工作分组及职责》,明确了考官、计时员、计分员、监督员、联络员等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二是程序上严。专门印制了《面试工作须知》、《面试工作流程》,加强了巡视与监督。三是组织上严。面试、笔试试题委托专人统一命题,按照高考规格要求,安排专人在指定地点严密保管,于考前20分钟由监督员、试题保管分发组和所有考官共同打开;在考官的分组、考场面试职位的确定及面试职位顺序和面试人员顺序的确定上,均采取随机抽签的办法。四是管理上严。面试考场实行全封闭管理,抽调6名武警战士在重要位置执勤,面试考官、考场内外工作人员被明确限制在规定的区域,做到候考室、考后休息室及其他服务区域与面试、笔试考场分离;加强对通讯工具的管理,考官、工作人员、列席人员和面试人员手机统一上缴,面试、笔试考点均安装了屏蔽仪器。
17时多,面试全部结束后不到一个小时,每个进入面试的人员便拿到了自己的面试成绩。“高效、公平,让大家心里感到非常踏实!”进入面试的付涛说。
根据竞岗考试结果排序,市选拔办按拟选拔名额1∶1的比例,确定了15名考察对象。11月20日下午,市选拔办抽调54名干部分成由13个县处级领导干部任组长的考察组,用半天时间对15名考察对象进行了考察。整个考察过程严谨,程序规范,其中对5名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的考察,还召开了一定层次的会议,就是否同意提拔征求了意见。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选人用人始终在阳光下运行,让进入面试人员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一系列事实毋庸置疑地证明,此次选拔工作的的确确做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
导向——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11月24日,《洛阳日报》公布了市委采用优先条件和竞争上岗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部分领导干部的结果,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
网友“祖籍洛阳”当天上午10时33分网上发帖:《硬碰硬,公开透明选干部,好!》,短短1个小时内,便有17位网友跟帖——
网友“自称老段”: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支持这样的举措!
网友“金文丰”:用人上的公正,是最大的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绝对是个积极的探索!
网友“抛砖引砖”:整体来看,这次选的干部比较年轻,干部向年轻化发展,是个相当不错的趋势,顶一下!
网友“静思斋居士”:采用全新的选拔方式,选出了一批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支持!!!
…………
考官之一、三门峡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学智连连称赞:“洛阳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一下子拿出一批正职岗位进行选拔,在全省少见!采用优先条件选拔使用干部,充分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是一次在干部选拔使用上的积极探索,经验值得借鉴。”
一位在某县工作的副县级干部,在优先条件比较和民主推荐环节被“刷”了下来。他说:“市委凭工作业绩和群众公认用干部,非常公平。我虽然没有进入面试圈,但心服口服。”他表示,今后将更加努力工作,争创更多优先条件,赢得更多人的信任。
参与35岁以下副县级干部后备人选面试旁听和书面测评的市政协委员毛昝听,深有感触地说:“我的书面测评结果与考官的选拔结果相符,说明考官打分不偏不倚,非常公正!”
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彰显了洛阳市委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胆识和魄力,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效应。
积极效应之一: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德才兼备的干部才能脱颖而出。
通过优先条件比较,没有工作业绩或工作业绩不太突出的进不了面试;通过多种层次、不同范围民主推荐,群众公认度不高的进不了面试。“选拔干部,我们要的是包括业绩、能力、群众公认、真才实学等在内的‘十项全能’或‘多项全能’,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项冠军’!”市委一位领导用这样的比喻,道出了选贤任能的真谛。一位考官称赞说:“从进入面试的人员来看,洛阳干部的素质就是高!”
不少竞岗成功者表示,今后,将在更加注重学习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积极效应之二:我市领导干部结构开始得到优化。
今年9月,市委组织部青干科曾对我市年轻干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情况不容乐观。县(市)区、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普遍偏大,其中,县(市)区党政班子领导平均年龄44.5岁,市直单位班子平均年龄49.8岁。鉴于此,此次选拔,对各职位后备人选中年轻干部的人数都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
选拔结果着实令人欣喜:6名拟任用的县(市)区正职及市直综合性经济工作岗位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中,有3名在40岁以下,占拟任用人选的一半;4名拟任用的市直单位正职领导后备人选中,有2名为40岁左右——40岁左右直接任市直单位正职领导,这在我市干部任用史上极其少见。除5名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拟任实职外,参加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竞岗成绩100分以上人员也被纳入组织部门的视野。
今年34岁的付涛,是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主任,此次经过选拔,拟任市金融办副主任职位。他说,如果论资排辈,10年以后他才有晋升为副县级干部的可能性。“这次,市委创新干部选拔方式,确实为年轻干部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这次选拔,加大了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竞岗成功,成了我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于晓峰说。今年35岁的于晓峰,是市人事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通过此次选拔,成为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拟任市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
积极效应之三:良好导向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过得硬、人民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我市推行的干部选拔使用条件,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业绩优先,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导向;阅历优先,有利于树立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的导向;综合素质优先,有利于树立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导向;群众公认优先,有利于树立注重公论、发扬民主的导向;破格优先,有利于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导向;否决条件,有利于树立避免失误的导向。
我市推行干部使用条件制度,使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只要多出业绩、多创优先条件,加强学习、有真本事,就有“奔头”!
积极效应之四:最大限度减少了不正之风带来的影响。
市委通过注重发现和使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生产、艰苦岗位等工作一线业绩突出的干部,全日制统招学历层次较高的干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连年来考核测评结果优良的干部,工作能力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阅历丰富的干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强有力地引导着全市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上,用在加快和促进洛阳的发展上,从而有效遏制了托关系、走门路、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
2007年以来,市委根据干部选拔使用条件特别是业绩优先条件的多少,选拔了一批正、副县级干部,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从2007年至今,群众对市委选用干部工作的信访量大大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
此次选拔已接近尾声,部分拟任人选在经过公示后,将带着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踏上新的征程。
但对我市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场“考试”永远没有尾声。
市委领导表示,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优先条件,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真正做到导向明确;进一步规范优先条件认定程序,使认定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更多地征求社会各界对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好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继续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遏制干部使用上的不正之风,让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者没有市场;学习借鉴外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扬各种干部选拔办法的优点,不断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把更多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为推动洛阳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放眼全国,各地也都在竞相发展,有的甚至更快。“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们相信,只要全市各级干部奋力“划桨”,争创业绩,洛阳这艘航船就会愈驶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