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奥运会男足半决赛时,尼日利亚球迷在看台上打出的横幅。 | |
中国足球1992年就踏上了职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的先锋军和探路者。但16年过去了,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反而每况愈下。另外,职业联赛中假球、黑哨、赌球等丑闻不断,联赛形象越来越差,球迷数量大幅萎缩,后备人才培养乏力,许多俱乐部难以为继。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足球沦落到如此境地,并不是因为职业化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职业化改革不彻底、改革半途而废所致,其中,管理体制的弊端是中国足球停滞不前的主因。
运动成绩历史最差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是在国家经济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1992年在北京红山口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决定把足球推向社会,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经过两年筹备,中国足球甲A联赛于1994年问世,开了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先河。
但十几年之后,中国足球在职业联赛、国家队成绩和青少年培养这三个最能反映一个国家足球整体水平的方面都出现严重滑坡。特别是今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未能小组出线的男足国奥队输球又输人,女足则未能进入四强;男足国家队再次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未能进入十强赛;10月初进行的亚洲少年锦标赛上,历史上曾两次夺冠的中国队未能晋级八强,创造10年来的最差战绩;11月初,中国青年队在亚青赛上战绩不佳,无缘明年的世青赛。“四大皆空”导致人们的不满和问责。
错在改革不彻底
中国足球的尴尬现状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非议,甚至有人对职业化改革本身提出质疑。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足球当初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定位并没有错,目前面临的问题只能靠继续推进改革去解决,而绝不能回到以前的专业体制上去,否则,10多年来改革积累的经验就会付之东流。
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认为,通过职业化改革,足球运动从原来政府包干投入走上了一条产业化发展道路,改革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目前遇到的问题不是改革方向和目标定位的问题,而是改革过程中具体的实施策略、操作措施等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此一定要把改革坚持下去。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晓正表示,现在有一种设想是让足球联赛退回到专业队,认为职业联赛改革步伐太快了,这种说法是不现实的,一旦足球由地方政府来投资举办,必然导致更大面积的萎缩,因为集体项目不容易出成绩,地方政府就没有动力,我们以前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熊晓正说,足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一条不同于专业体制的道路。从这个目标来说,足球改革应该说是成功的,一是搭起了职业联赛的架子,按照现代足球模式来运行;二是俱乐部参与投入后,足球的基本规模扩大了,人数、球队增多了,减少了对政府的依赖。他认为,足球联赛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出现辉煌,目前出现问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没有按照当时的改革思路继续走下去。
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停滞不前的主因
熊晓正认为,职业化足球是世界上通行的足球发展模式,中国足球目前面临的矛盾是体制冲突,仍然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市场化的职业足球,而没有按照市场模式去管理,“用旧的模式去管理新的东西,这怎么可能搞好呢?”
曾任中超联赛委员会秘书长的郎效农提出,中国足协最初成立时设定的章程已符合国际足联的基本要求,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协会章程较为接近,如果该章程能够得以较好落实,我国足球运动就能较为顺利地走上法制化、民主化的进程。但1997年,国家体委出台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制度,足球运动管理中心集决策与执行机构于一身,因而实质上取代了中国足协会员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的职能,这一变革的结果是,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往往以行政手段强制管理和干预已经社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足球运动,从而引发出重重矛盾和混乱。
郎效农说:“目前我国足球运动管理混乱和绩效不佳的被动局面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以足球管理中心取代中国足协,以行政管理取代法制化、民主化管理,是其中最根本的体制性原因。如果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质的发展和进步,仅仅靠走马灯般地变换掌门,永远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大的希望。”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 汪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