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新闻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施粥摊”:23位老人的善举
奥巴马就职典礼
五大疑问
新疆新增万里铁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施粥摊”:23位老人的善举
  老人们在做分粥准备。
  一大早,队伍已经排了好长,这时候有130人左右。
  打开网络搜索,不难发现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但很难找到像温州“红日亭施粥摊”这样高龄的慈善“组织”。他的发起人温州人朱永麟(82岁)和叶宝春(80岁)同是食品厂的退休工人,张明生(72岁)是无线电厂的退休工人。他们的义举连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施粥摊”是23位老人的慈善事业

  温州红日亭施粥摊坐落在温州市江滨路和环城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红日亭是温州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之前的一个建筑面积30多平方米的亭子,这个“施粥摊”实际上是一个“伏茶”点,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温州,每个凉亭里或者热闹点的地方,三伏天都有老人们自发地全天煮茶,保证供应。这种茶在温州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伏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10多种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去年由于天气特别热,老人们的最高纪录是1天烧茶水11吨。    

  据朱永麟(社区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尊称他朱老师)介绍,他是3年前加入这个团队的,“红日亭施粥摊”从送“伏茶”到送粥是从2006年8月开始,他和张明生、叶宝春是发起人,后来加入了一位女同志。他和几个老人聊天的时候,说到很多外地人,特别是在街上拣废品卖或者讨饭的一些人,不能吃到一顿正常干净的饭菜,大家商量着是不是可以煮点粥给这些人喝。

  当然,办“施粥摊”比供应“伏茶”要麻烦很多,所需要的资金也多得多。朱永麟首先自己掏了1000元,和叶宝春、张明生等人拍板决定把“施粥摊”办了起来。3800元买锅买炉,再加上锅碗瓢盆,大概花了5000元钱的样子,都是他们从自己的养老钱里省出来的。那时候来吃的人没现在这么多,老人们的善举陆续得到一些好心人捐款捐物,红日亭施粥摊就这么慢慢壮大起来,目前有义务老人23位,年龄最小的60岁,喝粥人的规模也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成今天近600人的规模。

  随着老人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一些周围社区的邻居不断地为他们送来米和钱,甚至很多路人在明白老人们的善举之后,也会给一些捐款,还有一些人定期给他们送一些钱过来。在钱款有剩余的情况下,老人们也定期给福利院和聋哑学校的孩子送去一些礼物和钱,给红日亭所在的永东路社区和华盖山社区的困难户送钱、米、油等急需物资。

  来喝粥的人每天都会有新面孔,但80%的人是经常出现的,为了保证卫生,所有的碗筷都经过消毒,并且在每个碗上套有一个塑料袋子。碰到一些盲人,老人们会装好粥和菜,送到盲人的手里,吃好了还可以再装。

  义举给众人带来方便

  由于早上起得早,会让周围的居民睡不好觉,所以每天下午3点老人们就开始熬第2天的粥,每天要用高压锅煮18锅,装满5个大保温桶,要三四十公斤米,还要准备花生米等11个小菜材料。每天6点,负责炒菜的老人就要到厨房炒菜,7点半,大家将粥、小菜、碗筷、桌椅搬上两辆三轮车,出发到500米外的红日亭施粥摊。8点左右“施粥摊”开始供饭,此时,红日亭施粥摊的棚子下,男女老少都自觉地排起了队。

  红日亭的总负责人叶宝春的家由于拆迁住在杨府山,每天要坐10站公交车到红日亭。朱永麟有3个儿子和1个女儿住在别处,老伴已经去世,他一个人住在红日亭边的房子里。这次四川地震,他两次共捐款1500元,现在他每月有1400多元的退休工资,烟酒不沾,平时肉都吃得很少。

  红日亭的这群人里有被补贴的,一个是老人们的智障“儿子”建光,另一名是62岁的炒菜师傅,他们每月有700元补助,其他全是义务帮工。红日亭施粥摊,是因为老人们当初的个人善举而形成,由于一些陌生人的捐款而改变了老人们的身份,但从接受捐款的那一刻起,老人们也自觉地让这些钱越来越透明。

  “12月2日,当天收到捐款3100元。”每一笔收款,老人们都会给一个收据,并公开捐款人的名字,不留名的也要公示钱款数额。记者了解到,不算捐赠的大米,2007年一年这个粥摊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

  12月3日的早上,记者看到,来喝粥的人有收废品的、拣垃圾的、装修工人、乞丐、流浪者、寺庙的僧人等,附近的一些居民也会到这里喝粥,有些不想做早餐的老人每个月会给粥摊几百块钱,他们也天天来吃早餐。

  在这个粥摊上没有地位之分,有衣冠不整的,同样也有衣冠楚楚的;没有外地人和本地人之分,都可以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

  慈善VS市容:

  道德与法律的博弈

  在红日亭施粥摊现场,记者看到挂着一块“200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的牌匾。

  一开始,红日亭施粥摊曾被质疑“影响市容”,并受到一些阻碍,摊子上的雨棚也面临被拆。叶宝春老人坚持认为免费给人施粥、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义举,无论如何要办下去。

  渐渐地,“施粥摊”的事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摆“施粥摊”似乎“名正言顺”起来。叶宝春说:“是公益性质让摊子坚持下来。”

  温州市慈善总会孙成堪会长对此事很支持,称赞他们这个方式很好。

  一位温州市民政局干部说,温州老人自发做善事很多。如果是救助方面的项目我们会介入,但这是自发志愿去做的,我们没有介入。温州很多这样的事情,也是一个良好的传统。

  温州市城管局鹿城一分局东门辖区中队的胡队长说,城市道路上搭建棚子施粥,虽然是自发行善的,但这样实际上是不妥当,合理不合法,且搭建又是长期,若有需要可以申报搞个附属设施。他表示很多老人在温州都搭建有类似的建筑,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胡队长认为,假如确有需要可以建一个老人休闲凉亭,但这需要规划部门规划允许。虽然是慈善活动,合情合理,但也要遵纪守法,这也是一种矛盾。

  网友热议红日亭施粥摊

  这几天,温州气温骤降,一位网友看到“施粥摊”热气腾腾的场面,感到很温暖,于是拍下照片发到了网上,与网友们共享。一时间,温州红日亭施粥摊的义举成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网络话题。 以下就摘录一些网民的留言:

  五轮车:今年经济不好,好多人失业,年底又到了,今年的年底恐怕比往年治安会更差,这些“施粥摊”真应该更多,开得更长一些,至少不要让人为了一口饭走上犯罪的道路。

  城西塑料:愿好人一生平安。

  vicky325:温州红日亭这些好心人,做好事已经好几年了,一代一代传下去,贵在坚持啊!

  飓风:一份爱心和温暖可以使人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和重新振作的勇气。

  枫叶红了:我觉得一个点太少了, 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媒体的大力报道,会有更多的热心人士捐款,这样可以多增加几个点,这个不是面子工程。要长久地维持下去,还需要好多工作要做,比如在星期天,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参加义务劳动,让大爷大妈也休息一下,毕竟年龄大了,爱心不一定都是捐款。维护好卫生也很重要,毕竟是公共场所。

  (据新华网)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