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生机勃勃的新型工业城市
金昶伯卸任中国女曲
施之皓连任孔令辉落选
新闻网广告
明年来这儿赏早开牡丹
城市道路交叉口
交通秩序情况排名
孙悦处子秀拿到4分
47辆“黑车”集中看管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生机勃勃的新型工业城市
——感受洛阳工业30年辉煌之路 本报记者 赵志伟/文 潘 郁/图
  “一五”时期洛阳矿山厂(中信重工前身)建成的厂房。
  阿特斯公司光伏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装配太阳能电池。
  这两天,我市工业战线捷报频传。

  中国最大的单条多晶硅生产线建成投产,使洛阳多晶硅生产能力一举跨越年产3000吨的大关;全球最大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基础定位装置在中信重工公司进入安装阶段,意味着国内电力、石化、冶金等领域大型铸锻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将彻底改变……

  工业是洛阳分量最重的一张城市名片。

  新中国建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这些“共和国工业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洛阳工业的辉煌。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也掀开了我市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洛阳石化总厂和洛阳单晶硅厂以及首阳山电厂、新安电力集团、伊川电力集团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洛阳工业积聚了更多的能量,逐步形成石化、机电、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

  198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1978年到2000年,洛阳工业年均增速达到11.7%。“洛阳制造”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成为中国工业的骄傲。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工业遭遇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困扰,老工业基地前进的步履蹒跚而沉重。

  从2001年开始,我市按照“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策划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1648”工程,至2003年,完成全部工业投资53亿元,16家企业实施重点项目48个。洛阳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初步完成。

  与此同时,我市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全市国有大型企业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激存量、以产权换项目、以上市促改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一大批老国企“脱胎换骨”。

  2004年,洛阳又启动了新一轮更高层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项目引资双带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实现了从“洛阳制造”到“洛阳创造”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石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材料工业等5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5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4%以上,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3年的0.7%提升到2007年的1.6%。

  依靠自主创新,一大批“洛阳创造”誉满全球——

  中信重工公司研制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佳的节能、增产粉磨大型辊压机,确立了企业在国际大型辊压机行业的龙头地位。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架双卷取四辊热轧机组。

  中铝洛铜公司自行设计开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目前已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市场。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合式泥水盾构穿越长江水下软硬不均地层隧道修建技术研究”成果,开拓了我国跨海越江挖隧道新领域。

  洛阳博耐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首台点燃贫煤机组的空气等离子体点火装置,创造了3项世界领先指标。

  …………

  自主创新成果不仅带动了产业升级,还为洛阳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制成功“节能型多晶硅大还原炉装置”基础上,迅速实现多晶硅的规模化生产,吸引了无锡尚德和加拿大阿特斯等国际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来洛投资建厂,在洛阳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电池”硅产业链,使洛阳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硅产业基地。

  依托中船重工第725研究所的先进技术,洛阳研究开发出海绵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钛材的轧制和锻造技术,研制出精密铸件、海水淡化装置等钛合金制品,使洛阳钛合金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位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结出丰硕成果——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正式授予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铭牌,洛阳成为中部六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以此为契机,我市将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

  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创新成果,我市一举摘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桂冠,同时又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目前,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5%。

  在洛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确认,洛阳已经成为中国唯一的拥有完整钛产业链的城市,钛产业集群未来将给洛阳带来至少50亿元的销售收入。

  我市还和沈阳、青岛、东莞、成都、包头、长春等城市一道,荣膺“2008中国制造业名城”称号,并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和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

  铆工班“蔡三千”的故事——

  改革,大家干得更有劲了

  在中信重工公司铆焊分厂,45岁的铆工班班长蔡贤明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蔡三千”。

  “这个外号是2003年开始传开的,那时,我每个月的工时几乎都是1200点,每个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昨日,在焊花闪闪的重型铆工二班操作现场,老蔡谈起当年事依然自豪不已。

  1985年进厂当徒工,蔡贤明第一个月的工资是21元。到1990年左右,企业搞定岗定员,他的月收入达到400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

  “我们厂从1995年开始,效益逐渐下滑,订单少,许多分厂没活干”。蔡贤明说,全公司累计拖欠职工18个月工资,那段最艰难的岁月,被大伙儿称为“八年抗战”。

  从1990年到2002年,蔡贤明所在的企业在技改方面的有效投资仅仅是增加了一台6.3米立车。作为一个大厂,生产能力几乎十几年不进步,如何挺立市场?

  转机出现在2003年,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机遇,中信重工大规模实施技改,购置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

  善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蔡贤明一下子“冒了尖”——苦干加巧干,为他赢得了“蔡三千”的美誉:“我们铆焊是生产龙头,产品品种多了,出国产品多了,大家干得更有劲了!”

  水涨船高。如今,工友们的月收入也接近3000元,而老蔡今年以来的月收入早就突破了5000元。

  2003年以来,我市通过资产出让(划转)、资产(债务)重组、增资扩股、股权出让(划转)、企业上市等方式,先后引进了英格索兰(美国)、海兰德(瑞典)、中铝、中钢、中集、中建材、国机集团、有色总院、广州立白、省建投等40多家优势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协议引进资金210亿元,盘活资产144亿元;重组企业新上项目59个,总投资284亿元。

  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一大批老国企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老一拖”的讲述——

  调整,“洛阳制造”蜚声中外

  1978年,耿玉生从一拖冲压分厂调到第二装配厂。“当时,农机产品国家统购统销,真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一拖很快就陷入了困惑中。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将中国一拖率先推向市场。东方红履带拖拉机从1980年年产2.4万台的历史纪录,跌到不足万台。

  面对陌生的市场,一拖人在思索。

  1980年9月25日,《参考信息》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一拖在媒体上刊登的产品广告。1981年,一拖兵分6路对全国15个省106个县开展市场调查,听取“农民设计师”对产品研发的建议和要求……

  耿玉生说,这是一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拉开了一拖产品大变革的序幕”。从此以后,一拖主打产品由单一的履带拖拉机发展为由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等组成的“东方红”产品大家族,产品蜚声中外,企业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

  单晶硅公司退休职工——

  创新,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指头粗细的硅芯,在还原炉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成为高附加值的多晶硅棒。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其核心技术却被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垄断。

  陆桂福退休前一直在洛阳单晶硅公司工作,这位老人见证了洛阳硅及光伏产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从2003年开始,洛阳单晶硅公司就和中国有色金属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联手研制高效节能的多晶硅还原炉。”

  陆桂福回忆,新成立的洛阳中硅高科公司在300吨多晶硅生产工艺研发中遇到了资金瓶颈,市财政雪中送炭,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研发出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12对棒多晶硅还原炉核心技术。“2005年10月,第一炉多晶硅在偃师市高龙镇出炉,震惊了世界”。

  在此基础上,中硅公司又进一步研发出更节能、更高效的24对棒大还原炉,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

  数字看变化

  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20.7亿元,居全国中心城市第22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3.6亿元、利税总额287.7亿元、利润总额181.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32倍、73.6倍和64.2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0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7家、超100亿元企业4家、超300亿元企业1家。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