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本书,前后不过数十页,就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位皇帝的问题,说法不一;科举始于隋朝,却被说成汉代制度;太监魏忠贤谋权,被指“垂帘听政”……本月,《咬文嚼字》杂志今年推出了最后一期“登坛品酒”报告,对象瞄准的是《百家讲坛》的“资深坛主”阎崇年。
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269页称:“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来,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其中历经2132年,共有349位皇帝。”但在该书第290页,又说:“大清皇朝占据中国历史舞台长达296年,在自秦始皇以降整个中国2132年、492位皇帝的皇朝历史长河中,清朝的历史约占其总数的七分之一。”同一本书,就中国皇帝的数量,一前一后的说法上相差了143位。
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一讲中,阎崇年几度提及“社稷”一词。譬如,明朝大将袁崇焕“有大功于国家、民族和社稷”(第6页),“为保卫国家、民族、社稷的利益而死”(第7页)。“社稷”与“国家”是同义词,却在文中并列使用、重复出现。
阎崇年是袁崇焕研究的专家,在他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中,也有关于袁崇焕的介绍。称“他参加乡试在23岁中举,但参加会试到36岁才中进士”。对于“会试”,该书上册第140页说:“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这是汉代制度。”但事实上,会试和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不可能是汉代的制度。据《咬文嚼字》介绍,中国历代选拔人才实行的制度不同,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度”:西汉以举荐贤良为盛,东汉以举荐孝廉为盛。最初实行科举制度,已是隋朝了。
同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册第5页上说:“魏忠贤企图垂帘摄政。”《咬文嚼字》认为,“魏忠贤有野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说他图谋‘垂帘摄政’,似乎有点滑稽。”据介绍,垂帘听政的做法始于唐朝的武则天,后来就用“垂帘听政”指皇后或皇太后执掌朝政,其中最有名的是慈禧太后。“垂帘”是为了让皇后或皇太后象征性地避免直面男人的尴尬。魏忠贤虽非女性,但是阉人,也就是俗称的太监,他能出入后宫。“与宫中女性接触尚不避嫌,与男性官员交谈,就更没必要垂帘隔开了”。
此外,据《咬文嚼字》披露,阎崇年还在《正说清朝十二帝》第83页中,误认为说“高阳酒徒”是汉高祖刘邦。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和李白《梁甫吟》中均有记载,“高阳酒徒”指的是帮助刘邦游说诸侯,使齐王田广以七十二城降汉的“郦食”。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