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书林 刘功银)近日,新安县廉租房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确保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而在距县城60多公里的石井乡,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开发式移民工程已基本具备入住条件,春节前,百余户群众将告别土窑洞,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
近年来,新安县坚持财政支出的“民生方向”,努力为城乡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医疗、教育、购物等方面困难。
近几年,新安县每年都承诺为群众办理10件实事,今年增加到20件,涉及生态建设、合作医疗、农村危房改造、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财政投入由过去的不到2亿元,一下子增加到4亿元,基本把半数财力用于解决民生问题。
新安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该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8亿多元,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0多万人口分布在深石山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投入连年大幅增加,钱从哪里来?新安是如何处理发展与民生关系的?
新安县的做法只有两个字:“争”、“挤”。“争”就是向上争取,依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级的政策性资金扶持。“挤”就是把不该花的钱和可以缓办的事先停下来,为“民生工程”让路。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多年来新安县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构建让发展成果惠及普通群众的体制和机制,实施了多项民生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新安采访,笔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县委、县政府办公场所紧张,20多个单位挤在一个大院办公。2005年县里准备新建一处办公楼,解决一些单位的办公用房,设计、征地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早已完成,可一直没动工,原因是建设所需资金多次被“民生工程”“挤”掉。
过去,农村有句俗话,叫“小病挺、大病拖”,说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如今不同了,老百姓也从“民生财政”中尝到了甜头。据新安县新农合办公室提供的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有137794人享受到合作医疗,发放补偿资金1700多万元。
近年来,新安县财政累计投入10多亿元用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新安29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4000多户困难群众通过开发式扶贫实现了异地搬迁,一半以上的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和文化大院,120多个村用上了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