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摄影:李中灿 | |
近年来,洛宁烟叶生产向“争当全省烟叶生产第一县、全国烟叶强县”的宏伟目标奋力冲刺。2008年该县向烟农投放资金1.8亿元,收购烟叶28.3万担,实现税收4066万元,烟叶收购资金、实现税收居全省第二,已连续八年洛阳市第一,书写了洛宁烟草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洛宁,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豫西大地。
洛宁县地处崤山腹地,土壤以红黏土为主,且昼夜温差大,种烟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务院区划办划定的烟叶最佳适宜区之一。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尤为关心的一件大事。
该县县委书记高维勋说:“烟叶是兴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一定要把烟叶生产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作为发展洛宁特色经济的突破口,下大力气培育这项富民增效的支柱产业,推动洛宁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布局,主攻培育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使烟叶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该县烟叶种植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9.3万亩,收购量由16.8万担增加到28.3万担,烟叶总产值由7237万元增加到18482.7万元,烟叶特产税由1302万元增加到4066万元,1.6万烟农年户均收入11552元。2008年,该县烟叶收购资金、实现税收居全省第二,已连续八年为洛阳市第一。
抓投入,夯实基础上台阶
该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落实烟田面积、大棚育苗、整地起垄、地膜覆盖、移苗栽植、烤房建设、烟水配套工程等各个方面,狠抓投入,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烟叶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
据了解,2005年以来,在上级烟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县累计投入烟叶生产扶持资金1.3亿元。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项目7287个,涉及15个乡镇、190个行政村,建设小塘坝6座、提灌站7座、水池75个、积雨水窖2782座,打机井4眼,修沟壑20公里,铺设管网17条、长度达325公里,使4万余亩烟田摆脱了旱灾的威胁。
二是不断加强对烟站的建设和改造,着力改善生产管理条件。对上戈、故县、东宋、王村等17个烟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乡乡建成了环境优良、安全可靠、标准统一、专用漂亮的新烟站。收烟作业引进了电子磅秤、电脑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实施了对炕房、育苗大棚的改造,提高了育苗、烘烤的安全系数和质量。全县建设密集烤房255座,小改密烤房4140座,建设育苗大棚700余座,基本上实现了集约化育苗和现代化烤房烘烤。
四是投入360万元建设了9个增雨消雹站点,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增强投入意识,并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实施了对集中连片烟区每亩地给予扶持不低于200元,在肥料、农膜等物资供应上实行半价扶持,全县供应烟农复合肥8820吨、饼肥7850吨、钾肥1525吨、地膜616吨,扶持供应农药177吨,免费组织机耕起垄14.5万亩,扶持秸秆覆盖6万亩,调动了烟农积极性,减少了烟农种烟投入,降低了烟农的经济负担。
据了解,2008年,该县投资2670万元,在河底、东宋、马店、长水、罗岭、故县等10个乡实施烟水配套工程13处,不断加大新式炕房建设力度,全年共投资1303.7万元兴建下排湿式炕房850座、密集式炕房472座,有效改善了烟叶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在继续搞好原有的两个千亩示范区的同时,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东宋乡王岭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小界乡千亩示范园,大大提高了烟叶产业化水平。
重管理,科技支撑创效益
该县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工作指导方针,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把科学管理和抓质量效益贯穿于整个烟草生产过程的始终,大力推广实用先进技术,着力提高烟叶的生产水平和质量。
一是狠抓生态烟生产措施落实。从烟田区划、合理轮作调茬,到施入粗肥、秸杆覆盖、运用豆浆灌根等技术,确保烟叶内在品质、亩均效益、市场占有份额的提高。
二是狠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以“中烟100”等为主的优良品种种植达100%,集约化育苗达100%。同时,在育苗环节中,加大了苗床管理力度,推广化学抑芽、生物菌沤制青肥、粗肥等新技术,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确保育苗质量。
三是狠抓防病措施落实。重点做好大棚消毒、卫生操作、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提高烟叶抗病能力。
四是成立烟农技术协会,加强宣传和交流。县烟草局生产科、河南农大、许昌烟草研究所联合组成疑难课题技术研究攻关组和推广体系,提高了烟叶的科技成果运用。同时,按照种植规模、效益、诚信、科技、稳定五个方面,评定星级,分别给予烟农优惠政策。
今年,全县完成了育苗大棚615座,常规畦育苗44062畦,新建托盘、漂浮商品苗大棚257个。为确保商品苗的推广供应,该县不断加大示范引导、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力度,完善管理办法和惠农措施,移栽高峰期每天出动200多辆运输车,统一组织和调度,保证了大田顺利移栽。在大田移栽中严把壮苗下地关、优良品种关、拉线定穴关、规范栽植关。并强化大田管理,狠抓中耕除草、防病治虫、追施硝酸钾肥料,推动烟叶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建亮点,强化示范促发展
2006年,该县按照创建“河南精品、全国一流”的标准,
投资1900万元建设了河底乡范店、东宋乡聂坟两个生态型烟叶科技示范园。园区内按标准化建设,完善了各种配套设施,实现“水、电、路”三通,实施烟水配套滴水灌概自动化工程及电脑调控烤房等,为烟叶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形成了路成网、渠配套、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的新型烟叶生态示范园区生产格局。
2007年示范园共种植烟叶5200亩,园区当年收入达754万元,亩均产值1450元,赢得
“全国烟草优化灌溉技术研究与开发”会议及省市烟叶生产现场会在此召开。国家烟草局领导潘家华、包芹等到园区调研指导;河南农大教授、省烟草研究所刘国顺教授盛赞洛宁示范园区的建设是“河南一流、全国先进”。
抓机遇,连片开发创高产
2007年,国家扶贫办,财政部推出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作方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调研后将洛宁县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县。
机遇就是挑战。该县迅速确定了东宋、河底2乡涉及16个行政村为连片开发区。
该县在年初三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年将投资4500万元,强力建设“三园一点一带”工程。即抓好东宋、河底、小界3个千亩高科技烟叶示范园;建好王岭现代化烟草农业试点;实施好河底、东宋连片开发区内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的“百里万亩”烟叶产业带。继而延伸马店、小界两个规模示范片区,争当全省第一、争创全国强县,带动全县2.3万户烟农增收致富。
在示范区管理上,从烟叶生产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标准,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具体实施了“七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集中育苗、统一整地施肥、统一规划定穴移栽、统一防病治虫、统一秸秆覆盖、统一集中烘烤,并积极推广使用豆浆灌根等烟叶生产新技术。
走进王岭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一条条新修的生产水泥路通向远方,一根根水管埋设在田间地头,一块块烟田内分别安装着自动滴水喷灌设施,4个储量2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昂然屹立在烟区制高点上。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烟草农业集约化烘烤工厂拔地而起,更为引人注目。内设3200m2的连幢大棚(即10座漂浮式育苗大棚)、2880m2的分级室和48座密集式烤房。实现了“一控六自动”,即一个控制中心,自动装煤、自动抽渣、自动装烟架升降、自动点火、自动回潮、自动余湿热循环利用。
这种新建改建的下排湿自动化烤房,烟农们戏称为“懒汉烤房”,专用、方便、安全的电脑程序设定,烟农们再也不用为烤坏了烟而发愁了。
眼下,一条涉及16个行政村、4个烟站,绵延120余里,面积13000亩的烟叶产业带上,建成了王岭、宅延、中村等6个千亩优质烟叶片区,上万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工厂化生产车间里的“职工”。
绘蓝图,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在县委书记高维勋的办公室里,一张用红蓝颜色标注的洛宁县扶贫开发攻坚工作示意图上显示:在未来1~2年内,该县连片开发区内将发展优质烟叶面积6万亩。
2008年,该县从烟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烟草农业转变。
在该县烟叶示范片区内,对土地、技术、管理进行统一整合和开发,土地有偿流转方式成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有益尝试。
今年,王岭现代农业试范点集中2600亩土地,由县烟草公司出资,把农民手中的地统一租过来,形成规模大片,再分段切块把土地承包给了18个种烟大户。烟水配套管网统一建设,从育苗、整地、起垄、地膜、农药化肥、炕房、灌溉技术服务和烟区路网全由政府投资,农民除了劳力外不用投入,还能进场“打工”,不仅降低烟农生产投入,降低烟农劳动强度,降低烟农经营风险,而且增加了烟农种烟收入,实现了烟农简单、轻松、愉快种烟。王岭村民邢正军,今年承包烟田153亩,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横跨河底、东宋、小界、马店四乡35村的“百里万亩优质烟叶大长廊”,以其壮观而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现代生态农业,目前已惠及产业带周边成千上万个农户。
2008年,洛宁县向烟农投放资金1.8亿元,收购烟叶28.3万担,实现税收4066万元,投放资金、收购量、实现税收再创历史新高,烟叶收购资金、实现税收居全省第二,已连续八年为洛阳市第一。
目前,该县积极实施的“三园一点一带”工程,鼓励发展“大片、大乡、大村、大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百亩以上连片面积已达64000亩,有万亩乡7个,千亩以上片区9个,500亩以上片区18个,100亩以上片区56个。
该县县长孙君奎说:“当前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强力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机制和措施,努力提高亩均效益和优质上等烟比例,增强烟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争创全省烟叶生产第一县。”
(张思超 冯合理 张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