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视觉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辉煌新洛阳系列报道之五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世纪80年代农家的生产工具。
  上世纪80年代豫西山区的土坯房。
  上世纪80年代农家使用的炉灶。
政府出资购置841辆沼气出料车,使全市沼气服务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 康红军 摄
  种植烟叶让每户烟农平均增收近5000元。 张艳丽 摄
  农家宾馆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铁牛”开进村(资料图片)。
  参加培训后再“上岗”。
  国家免除农业税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索彪 摄

新农村新面貌。 郭列军 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洛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

  改革开放前,洛阳农民住的大都是土坯房,走的是黄土路,烧的是柴火,吃的是红薯面、玉米面窝头,多数村庄不通公路。

  以联产承包制为先导的农村改革,激发了蕴藏在广大农民身上的巨大创造力,洛阳农村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吃粮靠外调,到如今的粮食自给有余;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到林果、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牧业全面发展;从单纯从事农业劳动,到搞乡村旅游、外出务工,洛阳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话,曾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现在,这一憧憬在洛阳农村不少地方变成了现实。

  现在的洛阳农村,农民的住房大都是砖房,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做饭烧的是沼气、液化气,有的农户还盖起了楼房,铺上了地板砖,屋内干净了,宽敞亮堂了。农民家庭也实现了电器化,除了传统的电视机、洗衣机,电磁炉、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文化、体育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这几年,不少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大院,购置了体育器材,组建了社火队、小剧团,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不仅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

  如今,国家全面实行惠农政策,种粮有补贴,看病有医疗保险,孩子上学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1978年至2007年,洛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6元增加到4038元,增加了41.1倍。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高山岳 郝敏 高均海 摄     武逸民 文

  视觉统筹:高均海 图片编辑:武逸民 版式设计:寇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