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收获真不少。 记者 崔宏远 摄 | |
去年废品市场价格大跌,让许多“破烂王”叫苦不迭。民俗讲“二十四,扫房子”,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收拾屋子迎新年,这些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的废品收购员业务大增,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19日,农历腊月廿四,我和收购废品多年的赵勇师傅不到8时就蹬着三轮车出发了。29岁的赵师傅一口豫东话,性格爽快,面相忠厚。
一开始就碰到“大卖家”
虽然天色阴沉,寒气逼人,但街上置办年货的人依然挺多。我们从赵师傅的住处安乐镇出发,过洛阳桥,在车流、人流中穿梭。
刚到凯旋路解放路口,一个小伙子就把我们拦住了。他是附近一家酒店的伙计。“这两天我们酒店连续办了几场婚宴,纸箱子、酒瓶子快没地儿堆了”。小伙子抱怨说,以前常来的那个师傅电话一直打不通,老板吩咐到街上临时寻一个“收废品的”。
赵师傅说这是“意外之喜”,因为像这样的大酒店的废品一般都由某个收废品的伙计“承包”,其他人平常很难插一手。
我们匆匆赶去。要收的东西果然很多,但酒店工作人员对我们出的价钱不很满意,赵师傅再三向他们解释:“年关前,废品收购站把啤酒瓶的价格一个又压低了2分钱,我们也是随行就市。”
在清理酒瓶的时候因为光顾着数数,没留意瓶里还有酒,我不小心把半瓶啤酒给弄倒了。酒洒一地,弄脏了人家的地板。
赵师傅赶紧替我向他们道歉。幸好饭店服务员手脚麻利,很快把地板拖干净了。为表示歉意,赵师傅特意多给人家算了3毛钱,弄得我挺不好意思。
收废品也要“火眼金睛”
从酒店出来,三轮车上的废品已堆成了“小山”,我们蹬起来也有点吃力了。
但当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循着往常的线路,我们从解放路转到凯旋路上,再拐到八一路上。有的家属院不让小商小贩进入,我们只能在大门口候着。等到谁家有废品要出售了,再叫我们进去。
大部分居民都把自家的纸箱子、酒瓶子归好了类,我们清点起来也比较容易。不过有一两家可能是边打扫边拾掇,各种杂物随意堆在了一起。
赵师傅先把不要的东西挑出来。有一个电器配件掂着可沉,但赵师傅说“价值不大”。我不解地问他原因,他说:“收废品也有‘门道’,看这个大家伙,虽然重得很,但拆不下多少铜、铁,不值几个钱。”
多亏有赵师傅的“火眼金睛”,如果像我一样按配件原有的重量称,那就要吃大亏了。
楼上楼下跑了几趟,我们捡拾废品、提着大麻袋的双手已是十指漆黑、冻得通红。
赵师傅的手、脸、耳朵都生了冻疮。因为忙碌,他的额头上挂满细汗,但他来不及歇息一会儿,又跨上了三轮车。
由于去年10月以来废品市场价格大跌,赵师傅的收入也减少了许多。带着妻儿从家乡周口到洛阳来谋生的他,每天都不敢有半点松懈。
“好在孩子现在上学不缴学费,现在的收入刚能顾住房租和吃饭”。赵师傅算算,忙活一年没攒下几个钱,索性打算过年不回老家了。“平时竞争激烈,趁着大家都回家过年的这段时间,我得好好干!”赵师傅说。
[感言] 这是一个需要整日奔波在路上的平凡职业,寒冷、疲惫对他们来说都不是“苦”,只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他们的心中就充满喜悦。废品收购员——职业没有高下,劳动最光荣。
本报记者 邓超